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河井荃庐

河井荃庐(日本印宗师)

河井荃庐
河井仙郎,生于日本明治4年(1871年),卒于昭和20年(1945年),字荃庐,日本西京人,日本印宗师,在日本篆刻史上有重要地位,曾师从吴昌硕、厉良玉等中国篆刻大家。

  • 本名河井荃庐
  • 性别
  • 民族日本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日本京都
  • 出生日期1871年
  • 逝世日期1945年
  • 职业篆刻、仓史之学
  • 荃庐

西

壬申初冬,余甲子寿。偶游冷摊,重价赎得两煨石,均杭州丁氏八千卷楼后人之物也。印迷得以自贺其寿,不啻如膺九锡。激奋半宵,摩挲于手不忍释。

一印为叶铭为丁竹孙所刊,此印则日本印人河井仙郎之妙刻。印主人丁仁友,为西泠印社创办人丁仁之原名。印文三字:“丁”字朱文,“仁友”白文。朱白兼文,汉印中有此例。此印之分朱布白,极为醒目,颇饶趣味。边款十二字:“辅之先生属作,日本河井仙郎”。其“仙郎”两字极为密迩,使人观之极易误为“馆”字,真巧矣哉。

19世纪20年代河井荃庐(右)在上海与吴昌硕(中)及其次子藏龛(左)合影

据叶为铭、秦康祥所编之《西泠印社志稿》:“河井仙郎,字荃庐,日本西京人。精仓史之学,工篆隶,善鉴别金石碑版。数游中国江浙间。曾入本社,受知於吴俊卿。刻印专宗秦汉,浑厚高古,金石家皆乐与缔交焉”。河井仙郎未来中国以前,即与吴有书信往来,“以请青诲”。来中国后,更执弟子礼甚恭。其弟子小林斗庵在西泠印社印周年时所撰文,有“我本人作为吴昌硕的孙弟子,被推荐为西泠印社的名誉社员,可以说是河井先生为我结下的翰墨之缘”。

河井仙郎此印未纪年,以余研究,大约作于1906年,即初次来杭之时。据所撰《西泠印社记》:“今、年春,薄游吴下,道出武林,乃得与叶、丁、吴、王、厉诸君把晤於印社,以抒积愫。评论印学,迨无虚日……丙年浴佛日,扶桑河井仙郎记於西泠印社。”丙午,即清朝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亦即西泠印社创立后两年。河井仙郎所撰文,为《西泠印社记》之第一篇。

印社前辈叶潞渊,以沙孟海书学院成立庆典来鄞,与余同居一楼,得时往请益。关于丁仁友改名丁仁事,据彼告知当在印社成立之初。叶公返沪后,寄下《石庐集印》两片,印面为“丁仁友”三字白文。边款称:“庚子六月八日拟汉铸印,昌硕”。据查庚子为光绪二十六年,由此中日两公印作,可知在1900至1906年之间,丁仁尚用仁友之名。

1997年春,日本京都教育大学教授、日本书论研究会会长杉村邦彦教授来杭,应中国美术学院之聘,讲授《近代中日书法文化交流史》。期间,承美院陈振濂教授之邀,余与西泠同社钱大礼亦各主讲一题。余讲课时出示日本印宗师圆山大迂与河井荃庐所作印原物,使在座之中外教授并各层次之学生皆感震惊。若论在日本篆刻史上之地位,则圆山大迂更比河井荃庐为显赫。日本篆刻家原用斜口刻刀,至圆山大迂渡海来华向徐三庚习印后,始将平口刻刀传人日本,引起刻法与印风之一变。

讲学结束后,曾同访嵊州之王羲之祠墓并宁波之沙孟海书学院。某次宴间,杉村教授忽问予:“圆山与河井二氏之印,尊意何者为尤爱?”余不待思即答曰:“河井因与余同籍西泠印社,有同志之雅,余特偏爱其印也。”翌晨,同散步于东钱湖畔。杉村教授尊容对余曰:“君之偏爱果然中窍。因河井所居毁于东京之大轰炸,人物俱亡。故其作品,即日本亦甚少,皆以国宝视之也。”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