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陈掖贤和母亲赵一曼陈掖贤,1929年1月21日出生在湖北宜昌。这一天恰是革命导师列宁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孩子又是孕育在列宁的故乡,因此,她给孩子取乳名叫“宁儿”。之后,由于斗争形势的不断恶化,也为了更好地投身革命,赵一曼决定忍痛将儿子放到丈夫的哥哥陈岳云家里抚养(父亲陈达邦,1927年与赵一曼同往莫斯科学习,他是任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二人在学习期间因志趣相投,又有着同样的革命理想,很快便相知相恋。1928年4月,经党组织批准,二人宣布结婚)。1930年4月,赵一曼抱着宁儿来到照相馆,笑对镜头,留下了一张珍贵的母子合影照片。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县小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31岁。
宁儿后来取名陈掖贤,一直在伯父家长到二十岁。1949年经组织部介绍到人民大学学习,同学们都是老革命同志(外交系),1953年参加青年团。195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工业学校做政治教员。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新中国成立后,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一直在打听妹妹的下落。后来,李坤杰把这张赵一曼抱着儿子的照片寄给了曾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的何成湘,何成湘看后说这就是赵一曼。为弄清此事,何成湘专程来到四川宜宾烈士的家乡进行调研,最终核实了烈士赵一曼的身份。1957年,陈达邦带着儿子陈掖贤(宁儿)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的列车,在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烈士的事迹展后,陈掖贤用钢笔把母亲的第一封遗书抄在了笔记本上。
1957年,陈掖贤与他的学生张友莲结了婚。1959年二人生下一女后离婚。张友莲由于受到离婚和离开孩子的打击,不久便得了精神疾病,不能工作,有时还需住院治疗。陈掖贤的情绪也日益消沉郁闷。1961年底,陈掖贤与张友莲复婚,并生下第二女儿,而张友莲的病还是时好时重。
文革中,当父亲陈达邦被康生等人诬陷打倒时,陈掖贤百思不得其解,多次提笔向康生和中央文革领导小组写信,为父亲申辩。因为对文革和康生等人不满,加之在信中提及天安门为什么只挂毛主席像等问题,陈掖贤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他翻墙而逃,在京城远郊荒野躲了10天,饥饿和思念女儿使他回到单位,随后在牛棚里隔离审查。
1969年6月,北京工业学校被解散,与精密机械研究所组成第六机床厂,他被分配到供销科工作。此间陈掖贤的心情更加郁闷,每天低头上下班,很少与人交谈。因陈掖贤的爱人经常住院,造成经济更加拮据。1974年秋,陈掖贤好几天没去上班,同事到他家看时,发现他躺在床上不能动了。原来他因没钱吃饭已经饿了四、五天,同事们赶快把他送医院抢救。
1982年8月,陈掖贤又是几天没上班,8月15日同事们到他家看他,发现他已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