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7月26日,出生于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树街。三个月大时,随父亲冯友兰迁入清华大学。幼时就读于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1938年,随家庭南迁到昆明,就读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1945年,返回北京。
宗璞1946年,入读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由南开大学转到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同年在《大公报》发表第一篇小说《A.K.C.》。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被分配至政务院宗教事务处工作。1954年—1957年,先后就职于全国文联研究部和《文艺报》报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短篇小说《红豆》发表,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了解放前夕向往和追随革命的女大学生江玫,与想逃离革命的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恋爱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然而,小说发表不久,“百花齐放”的风向开始变化,《红豆》等一大批小说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红豆》和当年受批判的一批文学作品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11月,中篇童话《寻月记》出版,署名“冯钟璞”。
宗璞1959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写了小说《桃园女儿嫁窝谷》,以清新的笔调,写了当时农村的生活,作品中充满了对农村和普通农民的关爱和热情,对生活的乐观和憧憬。1960年,任《世界文学》编辑部的评论组组长。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同年发表了短篇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沉的湖》,小说写了一个知识青年的生活故事,通过截断面的选取映射出时代的面貌。1963年,短篇小说《知音》发表,这部小说描绘了理想的师生关系,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古代传说,把党的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关系比作“知音”。
1978年,短篇小说《弦上的梦》发表,小说讲述了女孩儿梁退在“十年动乱”中充满坎坷和心酸的故事。1979年,发表了中篇小说《三生石》。
宗璞1981年,被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在英美文学研究室进行外国文学的翻译和评论工作。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同年发表散文《紫藤萝瀑布》,该文后收录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1985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起,被列入国际名人录和国际作家名人录。
1987年,长篇小说《南渡记》(即《野葫芦引》第一卷)出版。1988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退休。2001年,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出版,小说描写的是明仑大学南迁昆明之后,孟樾一家和师生们艰苦的生活以及大学里的修学之苦,对教授间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态、青年人朦胧纯真的思想和情感,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这部小说有妙趣、有真情。2005年,发表中篇小说《四季流光》;4月10日,长篇小说《东藏记》(即《野葫芦引》第二卷)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09年4月,长篇小说《西征记》(即《野葫芦引》第三卷)出版。2017年,长篇小说《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出版,小说再现了明仑大学师生结束八年颠沛流离,返回北平后纷繁错综的现实生活。2018年,历时三十三年,四卷本近百万字的《野葫芦引》圆满收官;10月19日,《北归记》(即《野葫芦引》第四卷)获得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