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陈淳

陈淳(南宋理学家)

陈淳
陈淳(1159年-1223年),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龙溪 (今福建龙溪)人,朱熹弟子,南宋哲学家、理学家。陈淳早年弃科举,师从朱熹,无书不读,无物不格,贯通义理。嘉定十一年(1218年),其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陈淳未上任而卒。陈淳学继承朱熹而“多所发明”,认为天是理和气的统一,主张理气不离,不可“截断作二物”。强调理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主宰”。表现出向心学靠近。认为知行二者不能分难易,也不能分先后,二者“其实只是一事,不是两事。”为“知行合一”说开了先河。著有《北溪字义》和《北溪大全集》50卷。《北溪大全集》的宋元刊本已佚,今存明弘治刻本、清乾隆刻本、《四库全书》本。

  • 安卿,亦称北溪先生
  • 所处时代南宋
  • 出生日期1159年
  • 逝世日期1223年
  • 主要作品《北溪全集》
  • 本名陈淳

其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北溪字义》对心理概念的界说和疏释上。他从“理”生气、气化生万物出发,提出由理气结合而产生的“心”,天然地具有两种水平:“知觉从理上发来,便是道心”;“从形气上发来,便是人心。”(《北溪字义·心》)人性也是由理气形成的“天地之性”和“气禀之性”的结合体。“天地之性”和“道心”天然是善的“气禀之性”和“人心”有善与不善之分,为此,以“存天理,灭人欲”作为修心养性之道。提出:“意是心上发起一念,思量运用要恁地底”。“智是心中一个知觉处,知得是是非非恁地确定是智。”(《北溪字义·仁义礼智信》)把知与行看成是“交进而互相发”的关系,“知之明则行愈达,而行之力则所知益精矣。”(《严陵讲义·用功节目》)继承“情者,性之动”的传统说法,但认为从性中发出的情“便是善,更无不善”,而“感物欲而动,不从本性发来,便有个不善。”(《北溪字义·情》)把“志”界说为“心之所之”,又有“趋向,期必之意”(《北溪字义·志》)。认为才具有“才质,犹言才料质干”和“才能,是会做事底”(《北溪字义·才》)两种含义。依据禀气的清浊和赋质的纯杂交错搭配,把气质分为刚烈、软弱、躁暴、狡谲、性圆、愚拗等多种。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提出要立志、虚心、下学与上达;批判了学习为求取功名而不求甚解的时弊。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