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圣者
八思巴(“八思巴”为藏文的音译,又译发思巴、拔思发、帕克思巴、发合思巴、八合思巴、八罗巴,意为“圣者慧幢”)于宋端平二年(藏历第四饶迥木羊年,1235年)的三月六日诞生于后藏昂仁的鲁孔地方,本名罗追坚参(又译罗古罗思监藏、罗古罗思坚藏)。因此年是藏历木羊年,故小名叫“类吉”,即“小羊人儿”之意。他是桑察索南坚赞的五位妻子中的玛久贡嘎占的长子,生于其父五十二岁时。
八思巴出身于著名的款氏(一作昆氏)贵族。款氏家族发迹于8世纪初叶。到宋熙宁六年(1073年),家族中的昆·贡却杰布在本波山下创建萨迦寺,创立萨迦派。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萨迦派逐渐在西藏站稳脚跟,成为有名望的宗教派别。
八思巴天赋异禀,读写五明(大五明包括声律学、正理学、医学、工艺学、佛学;小五明包括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剧学和星象学)不教即通。他3岁就会口诵真言、心咒修法,大家都很奇异,纷纷称其为“八思巴”,即藏语“圣者慧幢”之意。
随行凉州
主词条:凉州会谈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八思巴像在八思巴成长的过程中,大蒙古国崛起,并向四面扩张。宋嘉熙三年(1239年),蒙古的兵锋直指西藏,次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之子阔端派兵攻入吐蕃(西藏),经营吐蕃事务。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阔端邀请八思巴的伯父、萨迦派教主萨班·贡噶坚赞(一般被称为萨迦班智达,简称萨班)来凉州(现甘肃武威)商量吐蕃日后的安排。已经六十三岁的萨班不顾体弱多病,带上了作为萨迦教派款氏家族僧俗首脑例定继承人的两个侄子,即十岁的八思巴和六岁的恰那多吉出发。
元定宗元年(1246年),萨班一行到达凉州,并在第二年(1247年)正月见到了阔端,进行了改写蒙藏历史的凉州会谈。这次会谈后,吐蕃正式归附了蒙古。嗣后,萨班做了阔端的供应上师留居凉州,八思巴也在凉州住了下来,继续跟随萨班学习佛法;恰纳则着蒙古服,学习蒙古语言并娶蒙古王公女为妻。
元宪宗元年(1251年)底,萨班在凉州幻化寺圆寂,年仅十七岁的八思巴成为凉州幻化寺第二任主持,继承萨迦教派首领之位。此时,因通晓五明,又称“班智达”(大意为“学识渊博的大学者”)。次年,蒙哥汗下令在吐蕃括户,八思巴受命派格西朵儿只不鲁克与格西孙不率人配合金牌使者行动。同时,蒙哥在吐蕃推行分封制,萨斯迦仍为阔端及其后裔封地。
觐见忽必烈
八思巴画像元宪宗三年(1253年)夏天,蒙哥汗之弟忽必烈南征的军队到达六盘山、临洮一带。大概是在此年的四月到八月之间,八思巴应邀到六盘山,与忽必烈会面。忽必烈先是询问了藏族历史和萨迦班智达的情况,随后话锋一转,表示要派人去吐蕃摊派兵差、收取珍宝。八思巴听后连忙说:“吐蕃不过是边远小地方,地狭民困,请不要摊派兵差。”他再三陈请,忽必烈充耳不闻,八思巴说:“如此,吐蕃的僧人实无必要来此住坐,请放我们回家吧。”正当两人僵持不下时,忽必烈的正妻察必对忽必烈说,八思巴要比很多老僧在知识功德方面强许多倍,应该将他留下。于是,忽必烈与八思巴再次会谈,问他:“你的祖先有何功业?”八思巴说:“我的先辈曾被汉地、西夏、吐蕃等地的帝王奉为上师,故威望甚高。”忽必烈不了解吐蕃的历史,就问:“吐蕃何时有王?这与佛书所说不合,必是虚妄之言。”八思巴就将吐蕃之王曾与汉地交战,吐蕃获胜,后又与汉地联姻,迎来公主与本尊神像的经过叙述一番,说佛书虽然不载,但有文书记载,查阅便知。
八思巴说的正是唐朝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于是忽必烈翻看汉地史籍,发现这些在《唐书》里都有记载。此后八思巴又说了些典故,经验证都是真的,于是忽必烈对八思巴佩服有加,请求他传授喜金刚灌顶(藏传佛教重要仪轨之一)。但八思巴又提出一个条件:“受灌顶之后,上师坐上座,要以身体礼拜,听从上师之言语,不违上师之心愿。”忽必烈难以接受,这时察必又出来圆场:“人少的时候,上师可以坐上座。但当王子、驸马、官员、臣民聚会时,汗王坐上座。”就这样,忽必烈以八思巴为上师,奠定了后来元朝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的基础。
八思巴应召谒见忽必烈,当时忽必烈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八思巴,他们共二十五人先后在八思巴前受密宗灌顶。忽必烈向八思巴奉献财宝作为灌顶的供养。
随后,忽必烈继续南征大理,八思巴也在凉州主持萨班灵塔开光仪式之后回乌思藏,拟从伍由巴大师受比丘戒。行至朵甘思,从商客处得知伍由巴大师已去世,遂折回。
元宪宗四年(1254年),八思巴与从云南班师北上的忽必烈再次相会于忒刺之地。忽必烈大喜,五月初,赐给八思巴一道诏书,宣布保护寺院不受侵害,号召僧人不可争官位、依恃圣旨欺凌他人,应该“敬奉上天,为我祈祷”。
释道之辩
西藏江孜白居寺八思巴坐姿像元宪宗五年(1255年)五月,八思巴前往河州,从涅塘巴·扎巴生格、恰巴·却吉生格及雅隆巴·喇嘛绛曲监藏等人受具足戒。不久,又返回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从事宗教活动。
元宪宗七年(1257年),八思巴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朝拜,写下了《文殊菩萨名号赞》《文殊菩萨坚固法轮赞》等诗及《听法广记》。
当时佛教与道教之间常发生辩论事件。为了解决此事,经蒙哥汗委托,忽必烈于元宪宗八年(1258年)在开平城主持大辩论。此会,两派各参加十七人。双方围绕《老子化胡经》真伪展开。八思巴参预其事,位次那摩大师而名列第二。以其雄辩之才为释教一方获胜立下功劳。但在辩论中道教以《史记》为论据驳斥佛教正统,佛教方一时无以应对,此时八思巴引用道教的论据进行阐述列举出道教方的论据自相矛盾。最终,辩论以道教一方承认自己辩论失败而告终,会后道士樊志应等十七人被削发为僧,少许道观也随之改造成佛教寺院。蒙哥汗“大悦”,对其颇为赏识。同年,八思巴著《道果法明鉴》,阐述本派主张。
总领释教
八思巴(左)与忽必烈八思巴一直追随忽必烈,经历了蒙哥死后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的夺位大战。中统元年(1260年)十二月,在与阿里不哥的战争初步取得胜利后,忽必烈返回燕京(今北京市),继任蒙古汗位,封二十二岁的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让八思巴统领天下释教。八思巴由此有了全国佛教领袖的地位。
成为蒙古大汗后,忽必烈考虑到青藏高原交通不便,对政府管理、军队后勤供应以及商旅往来都造成严重影响,决定建设通往吐蕃的驿站。在八思巴的支持下,忽必烈主要建了一条从青海通往萨迦地区的驿站。八思巴则对吐蕃佛教界颁了法旨,要求全力配合建设。此后,从青海到萨迦,一共建了二十七个大驿站,保障了往来畅通。
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都(即燕京,今北京),并设置了管理全国佛教以及“兼治吐蕃之事”的专门机构——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的身份兼管总制院事。同年,元世祖颁布诏书,说明自己从八思巴处接受灌顶,已封之为国师,令掌天下僧政,不可违背,以及优礼僧人,保证其寺院财产不受侵犯。
此时,八思巴的弟弟恰那多吉被封为白兰王。兄弟二人于至元元年(1264年)夏奉命返回萨迦地区去完成建立吐蕃行政体制的任务。至元二年(1265年)元旦,八思巴抵达拉萨,在大昭寺向元世祖献辞遥贺新年,春天抵萨斯迦,对萨迦寺进行了修缮,新建有石佛像置于扎西果芒佛塔之中、前七位萨迦喇嘛的塑像的伞盖和法轮、金汁书写的二百多函甘珠尔经。同时分别拜克什米尔班智达希达塔噶大巴札、罗沃译师喜饶仁钦、纳塘堪钦青南喀札第二十多位大师为师,研习修教因明学、显宗理论和密宗修持等佛教教理仪轨,以及藏族传统文化五明学等知识。
八思巴此次回藏居留三年,除了建立地方行政系统之外,很重要的一项成果是创制蒙古新字。蒙古新字是八思巴依照藏文三十个字母创制的由四十一个字母构成的一种新文字,其语音拼读均按蒙语,后来蒙古新字又称“八思巴蒙文”。至元六年(1269年),八思巴回到大都,受到皇太子真金及王公大臣的欢迎。八思巴向忽必烈献上了受命创制的蒙古新字。忽必烈大悦,随即颁行天下。
至元七年(1270年),八思巴第二次向忽必烈授予密宗灌顶。同年,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大元帝师,并更赐玉印。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赐白银一千大锭、绸缎五万九千匹。
作为帝师,八思巴向皇帝、皇后及太子讲经说法,祈求福寿,并广做佛事,佑国久安。至元六年(1269年)十二月,八思巴率领僧人在太庙作佛事七昼夜。次年,又在御座上置白伞盖,上书金字梵书,用以“镇伏邪魔,护国安刹”。
治理吐蕃
后人所绘八思巴想象画忽必烈从八思巴那里接受萨迦派的密宗大灌顶时,作为供养,向八思巴奉献了西藏十三万户和藏族地区的三个却喀(意为部分,三个却喀指乌思藏、朵甘思、朵思麻,几乎包括整个藏族地区),使其拥有了对这三个宗教管辖区的管理权。
至元八年(1271年),八思巴离大都至临洮住夏,并在当地建寺传法。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八思巴在真金的护送下前往拉萨,由其弟亦邻真监藏继承帝师之位。统治吐蕃。途中八思巴还多次写信给忽必烈问安,并祝贺元军攻克南宋诸城,劝戒行善止杀;并向真金讲解佛教教义,此即后来成书的《彰所知论》。
至元十三年(1273年)底,八思巴抵萨斯迦,乌思藏地方掌管教法的格西与管理各地事务的首领,都前来相会。八思巴自任萨迦法王,任命本钦释迦尚波统领吐蕃十三万户,为萨迦派在吐蕃实行政教合一的开端。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吐蕃的艺术带到了内地,又把内地的印刷术、戏剧艺术传到了吐蕃。
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八思巴在后藏的曲弥仁摩地方(纳塘寺附近),举行聚集七万僧众盛大法会,史称“曲弥法会”。真金以忽必烈的名义充当施主。此次会议,消除了不同意见,巩固藏地行政体制,扩大了萨迦派的地位。
八思巴在萨斯迦期间,对乌思藏地方的官员重新作了任命,这些措施在当时均引起一定的不满情绪。真金护送军返回后,矛盾尖锐。《汉藏史集》记“由于本钦公哥藏卜做了背信弃义之事,有人将此情奏报朝廷。皇帝顾念朝廷与萨斯迦派关系重大,遂决定予以护佑,派大臣桑哥为首领,率蒙古大军前往究查”。桑哥率蒙古军七万及朵甘思和朵思麻军三万人,共十万人前往,迅速击败对抗者,处死公哥藏卜。嗣后,还拜见八思巴喇嘛,才率军返回。
壮年逝世
藏历第五饶迥铁龙年,至元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1280年12月15日),八思巴示寂于萨迦寺拉康拉章(也有被侍从毒害之说),享年四十六岁。八思巴在萨迦寺圆寂后,忽必烈又赐封号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八思巴死后,翰林学士王磐等为其撰行状。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下诏,在全国各路建造八思巴帝师殿,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功臣。藏历木鼠年,泰定元年(1324年)八月,元廷“绘帝师八思巴像十一,颁行各行省,俾塑祀之。”追谥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
八思巴去世后,元朝中央的帝师制没有改变,帝师职位一直由萨迦派高僧继任而延续。如八思巴后由其异母弟仁钦坚赞、侄子达玛帕拉热噶斯塔担任帝师,共产生十几位帝师,直至元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