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远征云南梁王巴扎刺瓦尔密,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而后,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命30万大军驻军贵州。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在当地,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他们的后裔就叫做“屯堡人”。这一驻,就是600年。
(本寨)
此外,朱元璋又实施“调北填南”,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贵州,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并实行三年不纳税的优惠,他们就与屯军一起,形成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成为屯堡的一部分。他们带来的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加速了贵州的开发。
《安顺府志·风俗志》载:"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目前安顺地区的屯堡就有上百个,比较有名的就是天龙屯堡和云峰屯堡。屯堡人的建筑是古代军事城堡和贵州布依族的石头房子相融合而成的。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整个屯堡和每家每户相互形成作战单位。
(天龙屯)
(云山屯)
初进屯堡,你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据当地的老人讲,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很多年后,很多人把屯堡人当做苗族人,称作“凤头苗”。
(屯堡人)
屯堡地区流行一种粗狂和尚武的军戏,为地戏。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全省约有370多堂,其中绝大部分位于安顺市。地关于地戏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徽州府志》“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如今在安顺地区还在流行。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天龙屯堡还居住过一位历史名人——沈万三。沈万三因为富可敌国,被朱元璋找借口抄家,并贬到贵州天龙屯(当时还属于云南行省,贵州设省后属于贵州)。沈万三在天龙屯居住了三年。沈万三还安排次子沈茂隐姓埋名避难于此,后来成为天龙屯堡的沈氏一族。1392,沈万三离开了天龙屯,前往贵州平越(福泉)拜张三丰为师,次年病逝,葬于福泉山下。1498,由其五世孙沈延礼迁葬回周庄。后经考查,发现沈万三的后裔仍在天龙屯堡。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贵州的屯堡制度,屯堡人失去了屯军身份,不像明代那样祖辈必需“屯田戍边”,不能任意流动。于是屯堡人开始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居民,并且积极参加科举考试,耕读为本成了屯堡人最正统的生存方式。清代,天龙就出了众多的科举功名,有文举、武举、直至进士。道光年间,天龙屯堡郑姓人才辈出,九世祖郑尚美“皇清诰封武信骑尉”。这一门共出了三个武举、一个进士、一个名儒。
(天龙学堂)
屯堡曾经留下许多悬疑让人猜测。台湾的学者曾经猜测明朝建文帝失败后就逃亡了贵州,因为贵州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建文帝的传说。而在安顺的摩崖天书被人解读为建文帝写的讨伐朱棣的宣言。而恰恰在贵州有朱元璋留下的30万大军,这难道就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