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春秋战国时期(770.B.C.-221B.C.)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商朝奴隶制社会转为周朝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哲学思想发展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色彩“五色学说”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更是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国家的最为关键的历史时期。

东周朝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处于封建宗主制社会逐渐衰弱,封建集权思潮日益高涨的历史动荡时期。西周朝灭亡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即河南洛阳市及其以东的郊区),作为东周朝都城。由于诸侯各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周天子的宗主地位大大地被削弱了。诸侯各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建疆域,发动战争兼并懦弱的小国宗族。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出现了楚国、齐国、秦国、晋国、越国“五霸”争战“春秋时期”(770B.C-476B.C);和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齐国、楚国等七国称雄的战乱局面,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475B.C-221B.C)。由于各个诸侯国为了称雄诸侯霸主地位,战乱年年不息,使得“春秋战国”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各种文化思潮代表着各个阶级和集团的利益,相互冲撞、相互激辩、各自立异,形成独特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文化。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坚持维护“周礼”的礼仪等级制度,提倡所谓“宪章文武”“克己复礼”,主张一切言行包括衣着服饰都必须按照“礼制”,恢复东周王朝天子的宗主权威。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则主张“节约”和“仁义”,认为衣着服饰及其他生活器具只求“尚用”,不要过分豪华装饰,不应该束缚于繁琐礼仪等级制度的制约。两种不同思想观点的互相冲突,直接影响到受战乱动荡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西周时期形成的中国古代色彩理论“五色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维护封建制社会的阶级利益,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阴阳学家们,将起始于商周时期的具有原始唯物观的“五色学说”(五色、五行、五方为一体的色彩理论),与《周易——阴阳学》结合在一起,创立了“阴阳五行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他们运用“阴阳五行学”来解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现象及历史的变迁。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孪生、发展和变化.例如光明和正面的事物、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事物,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这两大势力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阴气的作用,光凭阳气是无法化生万物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作用,宇宙间因而有了活力。“阴阳五行学”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条件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属性。这五种特性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古代朴素的对立与统一的思想体系对古代哲学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秦国哲学家邹衍是一位著名的阴阳五行学家,他将“阴阳五行学”进一步条理化、伦理化、系统化;而且将“阴阳五行学”与巫术、宗教等思想撮合在一起,并将五色、五德、五兽、五衣等理念融合贯通,使“五色”观念更趋于世俗化,迷信化。在此基础上,秦国哲学家、阴阳学家邹衍创立了唯心论的、形而上学的“五德终始说”,把“五行”、“五色”、“五方”结合于一体,并与新旧朝代的更替联系起来。根据这一理论,“五德”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德,每一个朝代必须与其中一个“德”相结合,按照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胜火、火又克金的无限循环,社会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替都归为于五德相胜。正如《吕氏春秋》记载:“黄帝日:土气盛,故其色尚黄;禹日:木气盛,故其色尚青;汤日:金气盛,故其尚白;文王日:火气盛,故其尚赤;代火者必将水,水气盛,其色尚黑。” 取代周朝的国家必定是崇尚黑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命以“水德”克“火”,黑色成为秦朝最尊贵的色彩。(图1古代五色土图解: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最上层15.8米见方、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壤: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图1-2)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连年的战乱和社会生活的动荡,由于这场战争实际上是旧领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权的斗争。在地主阶级取得完全胜利的诸侯国家,削弱和剥夺了旧领主的权利,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染色、刺绣等手工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例如,

长沙仰天湖楚文化遗址和信阳楚文化遗址出土了精美的彩绘木俑服饰。在湖北、湖南等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织锦、绢、绸、纱等织物,其中有深棕色地红黄绫纹锦、朱红条暗花对龙对凤纹锦、藕色的方形纱手帕等,这些遗物结构严谨,织造精密,经历了二千多年,色彩仍然鲜艳。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品色彩遗物,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纺织、刺绣有了相当高的文化艺术水准。

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的染色主要有矿物染料和植物染料两种方法。矿物颜料有:朱砂、赭石、石黄、雌黄、石青蓝和白,用于绘制衣服和丝绸染色。植物颜料是用于纺织品的浸染、复染、媒染和套染。采用靛青草染色可以获得深浅不同的蓝色,用紫草染色可以获得紫色,用皂豆染色可以获得黑色,用茜草复染三次可以获得红色、复染染五次可以获得深红色、复染七次可以获得黑色。春秋战国时期染色技术的熟练运用,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经掌握了色彩应用技术和比较完全的中国传统色彩配色体系。(图3-10)

起始于商朝的古代漆器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战国时期的漆器大都出土楚墓,楚国的漆器主要分布在湖北江陵地区,一部分在湖南信阳地区。楚国漆器的彩绘艺术风格独特,色彩运用浑厚,以红、黑色为主色调,其他色彩作为点缀,给予华丽庄重的色彩视觉感。湖北江陵雨台山楚墓出土的漆器“虎座飞鸟”,被誉为战国时期楚文化的象征。因此,楚国的漆器色彩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色彩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图11-35)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