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末、3月初,发生在辽西建昌东北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是张学良将军亲自部署并指挥的东北军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战场的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可谓是一场东北军痛雪“不抵抗”之辱的光辉战例。如今,这场战斗已经过去80多年,但是对于这场惨烈战事,国内却鲜有资料记载。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和回溯,以纪念那些为抗战胜利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
日军进犯热河
建昌位于辽西边陲,界邻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新中国成立前,建昌称为凌南,属热河省东部区,故“建昌抗战”又称“凌南抗战”。
1933年2月17日,日本侵略军纠集十余万人,分北(由通辽攻开鲁)、中(由锦州攻朝阳)、南(由绥中攻建昌)3路,向热河大举进攻。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一改过去“不抵抗”的消极态度,响应全国人民“武装保卫热河”呼声,做出“积极抗战”姿态,派行政院院长宋子文会同北平军分会司令张学良,到热河前线视察并部署防务。
鉴于日军在北线云集大量兵力,且大造战争声势,宋子文、汤玉麟(热河省主席)等认为北路是日军主攻方向,所以将防御重点布列开至朝阳一线。张学良则认为,南路建昌必是日军主攻目标。因为建昌地处热、辽、冀3省接合部,攻取建昌即可直入热河腹地。所以张学良适时调整防务计划,从自己任总指挥的第一集团军调拨八旅(旅长丁喜春)、十六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