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1924年7月2日,叶嘉莹出生在北京察院胡同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良好传统教育,刚开蒙时,姨母教授她《论语》、语文、数学和书法。1932年,考入私立笃志小学,插班五年级,开始学习英文课程,十多岁时填写诗词。1935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北京市立女二中。抗战爆发后,叶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叶母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去世,叶嘉莹遂在伯父教导下成长。1941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二年级时遇到顾随,并得到赏识,后跟随顾随受读“唐宋诗”课程。1945年,大学毕业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学(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等三所中学任教。
三岁的叶嘉莹与小舅(左)及大弟(右)合影
台湾任职
1948年3月29日,叶嘉莹离开北平到上海结婚,婚后与丈夫去往南京,在私立中学圣三学校教书,11月底,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省,经友人介绍在彰化女中任教,一年后,产下一女。1949年12月,丈夫被海军监押,半年后叶嘉莹与彰化女中其他几位教师同时被拘捕,后查无实据获得释放,但失去教职,暑期末由堂兄介绍,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任教。1953年,因诞下次女,身体虚弱,工作繁重,从台南转往台北,在台北女二中任教。1954年,经许世瑛、戴君仁介绍,进入台湾大学任教,教授大一“国文”,次年被聘为专任教授(共在台湾大学任教15年),同时兼教中学,后在淡江大学、辅仁大学兼职讲授诗选、词选、曲选等课程,期间,还在台湾教育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讲大学“国文”及古诗十九首。
1956年,叶嘉莹在台北教书
北美任教
1966年,叶嘉莹应邀赴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与哈佛大学教授、亚洲系主任、汉学家海陶韦合作研究陶渊明。196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半年后获聘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生活逐渐安定。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图书馆
回国任教
1970年,加拿大与中国建交。1973年,叶嘉莹提出回国探亲申请,于1974年获得批准。1974年,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写下2700字长诗《祖国行》。1977年,再度回国探亲旅游时,有了申请回国教书的念头。1978年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中国学校需要教师,便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请信,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1979年,申请得到批准,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回国讲学。1979年春,回到国内,在北京大学任教,不久应李霁野邀请转到南开大学任教。此后多年,叶嘉莹的身影曾出现在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直到2002年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
1987年,应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中华诗词学会、国家教委老干部协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联合邀请,叶嘉莹在国家教委礼堂举行唐宋词系列讲座,共讲10余次,反应热烈。1989年,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应邀赴台湾清华大学讲学一年,同时在台湾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等校作演讲。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1991年,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现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2002年,提出在华永久居住要求,并办理在国内长期居留的身份以及相关手续。2012年6月,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嘉莹正式定居南开园。
1999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与研究生讨论
创作历程
初入古典文学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家庭,文化氛围浓郁,从小接受启蒙教育,先跟随父母读书识字,姨母后来成为她的家庭教师,读《论语》,吟诵《唐诗三百首》。初中时,父亲要求用文言文写信,加深了她对古汉语遣词造句用语的感觉。伯父古典文化修养深厚,尤好古诗,时常以古典诗歌掌故为题与她聊天,第一次做诗的诗题是《咏月》,那一年她十一岁。后又陆续写出《阶前紫菊》《窗前雪竹》等诗(均收人《迦陵存稿》)。其间阅读《词学小丛书》和《红楼梦》等书,对词爱好日益加深,吟诵之余开始独立填词。
1939年,高中时,叶嘉莹文理科均衡发展,曾写《秋柳赋》,获得老师赞赏。1941年北平沦陷,叶母病逝,叶父音信全无四年之久 ,叶嘉莹悲痛欲绝,写下《哭母诗八首》。母亲离世 ,给少女叶嘉莹以强烈震撼,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怀念母亲的诗词,其中包括母亲去世后第一次接到父亲来信,感慨万千,作诗《咏怀》“高树战西风”等。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顾随评价 “太凄凉”。
接受正规训练
叶嘉莹读大二时跟随顾随学习唐宋诗课程,正规严格的训练使她羽翼渐丰。1944年,创作七律《摇落》一首及《晚秋杂诗》五首,将六首诗交给顾随,一字未改,还和诗六首,给了叶嘉莹惊喜与鼓励。再作六首,题目为《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深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此组诗作呈奉顾随后,又和长篇作《七言长句五章再用叶子嘉莹〈晚秋杂诗〉五首韵》。这个时期叶嘉莹诗词创作多且勤,还开始令曲、套数以及单折剧曲的习作。
1948年,币制改革后国民政府百业凋敝,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叶嘉莹创作记录南京生活套曲《越调·斗鹌鹑》。1949年,婚后与丈夫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从1949年12月丈夫被捕下狱到1953年释放,4年间创作很少,仅留下两首词和一首诗。1950年所作五言《转蓬》当时没有发表,多年后发表时另补写小序。
拓宽文学创作
1956年夏,叶嘉莹受台湾省教育部门邀请作文艺讲座,讲五代和北宋词,开始由诗词创作转向诗词评赏,写下第一篇词评赏文章《说静安词“浣溪沙”首》(文言文)和第一篇诗评赏文章《从义山“嫦娥”谈起》。此后,陆续写出多篇类似评赏文章。1958年,应邀为《淡江学报》写下评赏作品《温庭筠词概说》。1959年,在诗词道路上从自娱的评赏,变为有一种对传承责任的反思,如20世纪60年代所写《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70年代所写《漫谈中国旧诗的传统——关于评说中国旧诗的几个问题》等文章,经历了由主观而客观转变后,由作品评赏转入文学理论探讨,写下最早研讨文学理论文章《由“人间词话”谈到诗歌的评赏》。
北美创作经历
1966年,离开台湾省应邀赴美国任教,另出版发行台湾中华丛书印行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菩萨蛮》词。1968年,讲学期满,在返回台湾省前作《一九六八年秋留别哈佛三首》,为台湾《纯文学》杂志撰写《从“人间词话”看温、韦、冯、李四家词的风格》。1969年,接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职,同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迦陵存稿》,在哈佛大学《亚洲学报》发表论述吴文英词的长篇英文论文。1970年,开始研究王国维,撰写《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由台湾三民书局和纯文学出版社分别出版《迦陵谈诗》《迦陵谈词》。
归国后创作经历
1974年,叶嘉莹重回祖国,创作两千余字七言长古《祖国行长歌》,诗中既抒发了“卅年离家几万里 ,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重返故里的欣喜之情,也概括了二十余年生离死别的经历和生活。1976年,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罹难,叶嘉莹做《哭女诗十首》以纪念。1977年春,再度回国探亲,写下长诗《大庆油田行》,短诗《旅游开封纪事一首》《纪游绝句十一首》等,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1978年,为周恩来总理逝世周年作《金缕曲》,撰写完成《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回国后,陆续与亲朋故旧接续联系,作《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回顾了时艰与友谊,并以“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表达了以传承中华文化实现报效国家的愿望。
1980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迦陵论词丛稿》。1981年,在成都与缪钺相识,一见如故,作《赋呈缪彦威前辈教授七律二首》。1982年,应邀在四川大学讲授《唐宋词选》课程,与缪钺约定合作撰写《灵溪词说》等,同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1984年,应赵朴初邀请赴广济寺用素斋,写诗《瑶华》,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迦陵论诗丛稿》。1987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灵溪词说》,台湾国文天地出版社出版《唐宋词名家论集》,写成《论词绝句五十首》,内容包括论词的起源、论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陆游、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等词人。1988年,由台湾大安出版社出版《中国词学的现代观》《唐宋名家词赏析》,湖南岳麓书社出版《唐宋词十七讲》,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旧版出版增订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
20世纪90年代初期,写下长篇论文《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探讨吟诵历史传统、吟诵在诗歌之形式方面所造成的特色和诗歌之本质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以及教学方面的重要性等。1991年,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诗馨篇》。1992年,由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出版《词学古今谈》,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出版《中国古典诗词评论集》《唐宋词十七讲》,再版增订本《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湖南岳麓书社再版增订本《中国词学的现代观》,为杨振宁七十华诞作诗《杨振宁教授七十华诞口占绝句四章为祝》,在温哥华作《贺缪彦威先生九旬初度》,撰写《端木留学长挽诗二首》,诗末附长篇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