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杨拯坤是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女,名字是父亲杨虎城给起的,取拯救乾坤之意,寄寓了将军的远大抱负和对长女的殷切希望。她与哥哥杨拯民为一母所生。母亲是罗佩兰,后积劳成疾,在杨拯坤2岁时病逝,杨拯坤由杨虎城的二夫人张蕙兰一手带大。
小时候,父亲把杨拯坤送到于右任的老家三原读书,借住在父亲朋友的家里。这里除了同学多,还有好书读,叔叔家有很多苏联文学作品,使她大开眼界,书中的一切使她受益匪浅,开始了革命人生的启蒙教育。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杨虎城被迫辞去军职,流亡海外,这也牵连到后人的安危。杨拯坤从此隐姓埋名,改名周盼,这个名字伴随了她的一生。之后,杨拯坤入西安女子中学(今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上学。
1937年,抗战爆发,国难当头,13岁的杨拯坤思想进步,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9月,西安女中迁往西乡县,二妈张蕙兰怕拯坤吃苦,就从西安赶来陪读。同年,年仅15岁的杨拯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刚入党的杨拯坤担任支部组织委员。在杨拯坤的努力下,女中党支部先后发展了十多名党员,杨拯坤带头宣传抗日,成立抗日后援会,排练文艺节目,带队去农村乡镇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抗日宣传,为抗日将士开展募捐。同时,党支部还办起了民校,由杨拯坤负责。表现出色的杨拯坤,还担任过地下的中共西乡县委委员。杨拯坤因为组织抗日宣传,上了国民党肃反委员会的黑名单,随时都有被抓捕的可能。
1941年深秋,中共陕西省委派人到西乡,将杨拯坤秘密护送到延安,主要从事党的宣传和学校教育工作。先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中共中央调查研究局及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工作过。延安生活条件艰苦,吃小米、住窑洞、点油灯;但这里有真理、有光明、有真情。在党的培养下,杨拯坤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
1949年5月20日,杨拯坤回到西安,与丈夫王顺桐在西安市军管会文化处工作,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接收国民党在西安的书店、印刷厂等文化出版机构。
新中国时期
杨虎城被蒋介石暗杀后,1950年1月30日,父亲和其他亲人的灵柩由重庆起灵,经湖北武汉被护送回西安,停放在新城广场。杨拯坤主动为父亲守灵。2月7日,杨拯坤护送父亲等亲人的灵柩到长安县韦曲乡杜公祠安葬。
1952年,丈夫王顺桐奉调进京,杨拯坤也随之调入中央宣传部工作。那一时期,她负责编辑的《读者来信》及《宜传通讯》两个刊物,深受党内读者的欢迎。其后,杨拯坤调北京市丰台区党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
1952年,调入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负责编辑的《读者来信》及《宣传通讯》两个刊物,联系读者,贴近实际,文风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尤其是《宣传通讯》,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和广大宣传工作者的好帮手。
1956年11月,中央统战部在京召开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座谈会,杨拯坤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她聆听了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20世纪70年代以后,杨拯坤进入旅游部门工作,担任过中国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副总经理,北京旅游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北京市纪委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四、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四、五届执委,北京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政协常委。
杨拯坤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北京市旅游学会会长,利用旅游平台和将军之后的身份,为祖国统一呐喊,为两岸同胞服务,直到1994年病逝,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