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
文璧、文天祥兄弟二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且家资丰足。 父亲文仪虽两次科举未第,但其学识渊博,名闻乡里。相邻数个乡镇都闻其名,为其他文人所推崇,由此文仪在家开课教书远近皆来听受、研讨。
文壁号文溪,取自家乡流至天马山(文天祥由此号文山)一条小溪(文天祥兄弟常与好友戏水之小溪中)。
同登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和弟弟文璧进京赶考,二人同中进士,文天祥还获得第一名(会元)。
一忠一孝
在殿试之前(约公元1256),传来了父亲病危的消息。因当时三弟文璋尚未成年,兄弟二人商议,文天祥留京参加殿试,文璧则火速返回江西,留守家中,照顾父亲。之所以这么考虑,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因文天祥毕竟是会试第一,若放弃殿试,实在太可惜。第二,文璧毕竟年轻,以后尚有机会。这兄弟二人,一忠一孝,在京城告别。
就任知县
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文天祥在知瑞州任上,弟弟文璧被任命为新昌知县,得知消息后,文天祥非常高兴,在送别弟弟的那天,文天祥特地写了一首《别弟赴新昌》,诗云:天渊分理欲,内外一知行。立政须规范,修身是法程。父亲去世,长兄为父,文天祥虽然只比弟弟年长1岁,但他这首诗明显是教导弟弟做官、做人的道理。
起兵勤王
公元1273年,长达六年的襄阳之战以南宋的失败告终,无数仁人志士在这场战争中壮烈牺牲,元朝的大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拿下襄阳之后,他们顺长江而下,对南宋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两年后,元军逼近临安,太皇太后谢道清和年幼的宋恭帝不知所措,向天下人发紧急诏书,号召宋朝臣民前来勤王护驾。危局之下,文天祥当时正在知赣任上,他接到诏书后,立即变卖家产,招募士兵前往临安。最终,文天祥和文璧招募了约一万兵马前往临安护驾。
再度守孝
大军还未进入临安府地界,文天祥的三弟文璋送来消息,说家中祖母去世。文天祥和弟弟商议,让文璧回家代替死去的父亲,将祖母安葬,兄弟二人再次分道。不久后,文天祥在东南苦战,终于见到了宋恭帝赵显。当时大宋朝臣自顾逃窜,宰相陈宜中兵败后也逃往了南方,太皇太后谢道清举目望去,大殿上竟然只剩下6位大臣。于是,文天祥被连升数级,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就任知州
文天祥向宋廷展示了自己的一片赤心,宋廷得知他还有一个丁忧守制的弟弟,于是火速夺情,起用文璧任惠州知州,让这兄弟二人同时为国而战。文璧接到朝廷的任命通知,考虑到元军随时可能会南下,文璧安葬完祖母后,带着母亲、弟弟、妹妹以及大嫂、侄子一同来到惠州上任。后来文天祥带着十二人从元军营中逃出,继续率军抗元,几经辗转,来到惠州,文家人再次团聚,文天祥和文璧也再一次见面。
保全百姓
公元1278年,元军入侵已经逼近最南端,其兄文天祥兵败被俘。公元1279年,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当蒙古人从崖山折返回来,兵临惠州城下时。惠州知州文璧手上只有几百兵马,并且没有了效忠的对象。为了保住城中百姓不被屠杀,为了保住家族不被灭亡,文璧竖起了白旗,打开城门,向元朝纳降。
无奈入元
1279年,在南宋灭亡后入元,觐见元世祖,授嘉议大夫,同知广南道宣尉使司事。1282年,加赠通议大夫,秘书卿、上轻骑都尉。1298年逝世后,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葬于江西八十四都,东固早禾坑,位于今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