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雱

王雱(宋朝大臣)

王雱
王雱(1044—1076年),字元泽,抚州临川县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大臣、思想家,宰相王安石之子,与王安礼、王安国并称“临川三王”。年少聪敏,擅长作书论事。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县尉。宋神宗时,凭借父亲王安石的地位,出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擢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辞职。熙宁九年,去世,时年三十三岁,获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追封临川县伯。著有《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新经诗义》《王元泽尔雅》《老子训传》《南华真经新传》《佛书义解》《诗义》《书义》。

  • 别名临川伯
  • 元泽
  • 所处时代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抚州临川县
  • 出生日期1044年
  • 逝世日期1076年
  • 主要成就参与王安石变法
  • 主要作品论语解、孟子注、新经尚书
  • 本名王雱

王雱[pāng](1044—1076),汉族,字元泽,临川人,王安石之子,北宋文学家,儒家学者。

王雱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20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初任旌德(今安徽旌德县)尉。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1076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政和三年(1113年),诏封王安石舒王,配享;封雱临川伯,从祀。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