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逃亡
王仲德,原名王懿,太原祁县人,汉朝司徒王允的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孙(根据渡江后的自述)。他的祖父王宏在石季龙时期做官,父亲王苗在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做官,都达到二千石的级别。王仲德少年的时候性格沉稳,有主意和智谋,侍奉母亲很恭谨,学问通晓阴阳,精解声律。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当时王仲德年龄十七岁,他和他的哥哥王元德(王睿)一同发兵讨伐后燕,最终和慕容垂作战失败,王仲德受了重伤逃走,和家属失去了联系。路上经过一个大泽,被困住不能离去,躺在林子里。有一个小孩穿着青色的衣服,年龄大约七八岁,骑着牛正在走路,见了王仲德吃惊地说:“这位汉子吃饭了没有?”王仲德说肚子很饿,小孩走了,过了一会又返回来,拿了饭给他吃。吃过后想走,却下起了暴雨,看不见路径,有一条白狼来到跟前,仰天叫着,叫罢衔起了王仲德的衣服,于是渡水,王仲德随在它的后面,也得以渡过,与哥哥王元德相遇。他们渡过黄河到了滑台,又被翟辽所挽留,让他做将帅。
南归东晋
几年以后王仲德想要南归,于是便丢开翟辽奔往泰山。翟辽的骑兵追赶得很急,仲德夜间行走忽然看见前头有熊熊的火炬在引导着他们,借着火光走了一百来里才得以逃脱。
东晋太元末年(396年),王仲德和王元德两兄弟迁居彭城。兄弟名字犯了晋朝宣、元二帝的忌讳,所以都以字行世。前秦重视同姓,都称做骨肉,有远来相投的人,无不竭力赡养和相助。如果有一个人不到的,就被认为是不义,不为同乡人所宽容,王仲德听说王愉在江南十分显贵,是太原郡人,就远来投奔王愉。但作为同乡,王愉接待他非常微薄,于是王仲德便到姑熟投奔了桓玄。
投奔刘裕
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篡位,王仲德见到了辅国将军张畅,说到了这事。王仲德说:“朝代更迭自古即有,确实不会限于一个家族,可是今天新起为君的,恐怕不能够成就大事。”次年,刘裕密谋反攻桓玄。王仲德的哥哥王元德果决刚劲很有谋略,刘裕十分了解他,把举义的事情告诉了他,让他在京城建康举兵袭击桓玄。王仲德听到了他们的谋划,对王元德说:“天下的事情不可不保密,而且兵也不以迟缓巧妙为贵。桓玄性情没有远虑,喜好夜晚出入,现在捉他正需要一个勇士的力量。”密谋泄露,王元德被桓玄杀死,王仲德逃走。正遇上刘裕率军攻克了京师建康,王仲德抱着王元德的儿子王方回出来迎候刘裕,刘裕在马上抱着王方回,与王仲德相对痛哭。刘裕上表追赠王元德为给事中,封为安复县侯,任命王仲德为自己的镇军府的中兵参军。义熙四年(408年),刘裕由镇军将军转为车骑将军、中军将军时,王仲德亦随府迁转,继续担任刘裕霸府中的中兵参军(刘裕霸府中兵曹主官,掌府中直属之军,并佐府主掌兵政)。
南征北战
义熙五年(409年)四月,刘裕北伐南燕,王仲德担任北伐前锋,前后打了二十多场大小战事,尽皆获胜。次年,晋军灭亡南燕,收复山东。王仲德进号为“建武将军”。
义熙六年(410年),卢循乘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出兵北上攻打东晋,接连击败何无忌、刘毅,进而逼近京师建康。刘裕当时虽然及时回防建康,但手下士兵都是刚刚从南燕出征回来,可作战兵力才数千人,兵力远远不及聚众达十万的卢循军,故当时京师建康中的很多文武官员建议迁都回避,只有王仲德脸色严正地说:“当今天子对着太阳、面向南方,各位明公著名当世,共同辅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们远征,一旦凯旋入京,他们将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莽,则和匹夫相同,匹夫来发号令,怎么能有权威?这种计谋如果能够确立,在下请求从此告辞。”刘裕听后很高兴,最终决定坚守建康,并让王仲德率军坚守越城抵抗卢循进攻。卢循后率军进攻越城,结果久攻不下,于是从蔡洲方向南撤,留下部将范崇民率精兵五千、战舰百余,占据南陵,设防,以堵截刘裕军反击。刘裕于是派王仲德率众追击卢循,加王仲德为“辅国将军”。王仲德率军于南陵,大破范崇民,击溃卢循军布下的防线,烧毁其船舰,收编其散兵。
义熙七年(411年),刘裕统领大军正式反攻卢循。刘裕先派王仲德率领二百艘舰船往吉阳设防,断绝卢循军的去路。卢循、徐道覆见去路被断,便率军,乘船顺水而下,试图猛攻晋军大本营的雷池,刘裕统军抵御,并火攻卢循军,卢循军大败,退回浔阳。随后,刘裕召回王仲德让他还担任前锋,率军追击卢循。晋军追至左里,卢循在左里设置栅栏隔断江面。刘裕亲统大军与卢循在左里展开决战,王仲德率前锋部队在前冲锋陷阵,突破卢循布置的栅栏防线,随后又击溃徐道覆,其余各路晋军乘胜追击,卢循乘小船逃走。经此一役,卢循军主力消亡殆尽,大势已去。王仲德功劳冠于诸将,刘裕上表为王仲德彰功,封为新淦县侯。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晋升王仲德为征虏将军,担任冀州刺史,督前锋诸军事。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开向洛阳,宁朔将军刘遵考、建武将军沈林子出往石门,宁朔将军朱超石、胡藩开向半城,都受王仲德的统率。王仲德率龙骧将军朱牧、宁远将军竺灵秀、严纲等开通钜野泽被淤塞的旧河道以连通黄河,随后王仲德率军进入黄河,在东郡凉城大破北魏军,收复凉城,并逼近北魏占领的滑台,北魏滑台守将尉建恐惧逃走,王仲德于是乘势入城,并声称:“晋国本来想以七万匹布帛换取魏国借道,岂料魏国守将突然弃城逃走。”东晋于是收复滑台。随后,王仲德总合各路军队会和刘裕大军攻进潼关。
义熙十三年(417年),长安平定,刘裕任命王仲德为太尉咨议参军。刘裕打算迁都到洛阳,众人讨论都认为是适当的。王仲德说:“不同寻常的事是人们所惊骇的,现在军队在外已经很久,将士们都想回去,所以应当以建邺为王业的基础。迁都应该等到国家全部统一以后。”刘裕十分赞同,并派王仲德负责押送姚泓先回彭城。
建宋元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称帝建宋后,思佐命之功,王仲德因功勋卓著,重封新淦县侯,增加食邑二千二百户,高于徐羡之、王弘、檀道济、傅亮、谢晦等人的二千户。王仲德后被宋武帝刘裕屡次调任升迁,历职散骑常侍、领太子左卫率、左卫将军、冀州刺史等。至永初三年(422年),刘裕临终前,诏令王仲德担任徐州刺史,进号“左将军”,并担任都督,都督淮北七州军事。
解围青兖
景平元年(423年),北魏军侵犯刘宋河南,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进攻虎牢的同时,又派军从平原渡过黄河,进犯刘宋的青州、兖州。王仲德亲率徐州精兵北上救援兖州,屯驻湖陆(今山东鱼台县),抵挡住了北魏进攻。不久,青州告急。王仲德又受命与北上救援的“监征讨诸军事”的檀道济会同,日夜兼程,救援青州。魏军听闻宋军向青州集结大军,便从青州撤军。王仲德随后又率军追赶魏军,向尹卯挺进,还未到尹卯,北魏军便已逃得很远了。于是,王仲德回军与檀道济会和,在济水、黄河入口,装治水军,以防魏军再度向西进犯。青、兖二州遂解除危机。
元嘉二年(425年),王仲德进号安北将军。
元嘉五年(428年),王仲德派遣步、骑兵各二千人进攻北魏所属的济阳、陈留二郡。
元嘉北伐
元嘉七年(430年),王仲德跟随到彦之北伐,大破魏军。七月,北魏丢弃了黄河南岸的四个军事重镇,将兵力全部撤退到黄河以北。于是宋军轻易夺得滑台、碻磝、洛阳及虎牢等城,司、兖二州平定,宋军都很高兴,唯独王仲德却有忧虑,他说:“各位将军完全不了解北方的真实情况,一定会中敌人的计谋。胡虏虽仁义道德不足,凶险狡诈却有余,他们今天弃城北归,一定正在集结会师。如果黄河冰封,势必会再次南下进攻,怎能不让人担忧!”不久,到彦之令刘宋各路军队进驻灵昌津,沿黄河南岸列阵守御,一直到潼关。十月初五,到彦之与王仲德,沿黄河南岸布防之后,回兵屯守东平郡。同月二十二日,魏军从委粟津渡过黄河反击宋军,洛阳、虎牢接连失守。到彦之听说两城都失陷了,打算烧掉船只步行逃走。王仲德劝阻说:“洛阳既然失守,虎牢无法自立,道理必然是这样。现在贼兵走了我们还仍有土地千里,滑台还驻有强兵。如果就舍掉船只,士卒必定溃散。而应当进入济水到达马耳谷口,再仔细研究下一步的对策。”结果是到彦之未听王仲德劝告,回军沿着济南历城步行而上,烧掉了船只,丢弃了兵甲,回到彭城。青兖二州陷入混乱,事后,王仲德受牵连被免官。
元嘉八年(431年),青、兖二州告急,宋文帝复起用王仲德为宁朔将军,王仲德和檀道济一起率兵北上救援滑台,王仲德与段宏等人率军奋勇抗击魏军,大破拓跋乙旃眷的军队。不过,后来因粮食用尽而退回,王仲德率军断后,计退魏军,魏人不敢追击。
花甲镇边
元嘉九年(432年),王仲德又重新担任徐州刺史,加镇北将军。王仲德三临徐州,威德显扬于彭城。他建立佛寺,在塔中塑了白狼、童子像,是根据他在河北的经历而做的。
元嘉十年(433年),在任徐州刺史的基础之上,又加领兖州刺史,宋文帝将边关诸州郡的军事防务全部委以仲德。王仲德以花甲之年肩负起为刘宋王朝镇抚北部边境的重任,北魏太武帝闻之叹服,王仲德镇边五年期间,魏人从未犯境,文帝几次下召嘉许。
晚年生活
元嘉十三年(436年),晋升称号为镇北大将军,位列朝中武官之首,地位仅次于三公。
元嘉十五年(438年),一代名将王仲德逝世,享年72岁,谥号桓侯。宋文帝甚为悲痛,下召在他的庙中设立白狼、童子坛,每次祭祀,一定要亲自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