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礼锡

王礼锡

王礼锡
原名王庶三,江西安福人。早年就读于江西心远大学。1929年在上海组织神州国光社。这一时期写了许多诗,后结集为《市声草》。1930年去日本,开始编印《读书杂志》。1931年回沪,神州国光社倡导展开中国社会史的讨论,轰动一时。论文后结集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出版。1933年去伦敦、巴黎等地考察、学习,写了许多散文和诗,收入《海外杂笔》、《海外二笔》及 《去国草》 等专集。抗战爆发后,在英参加组织全英援华会,任副会长。1938年回国。次年重庆“文协”派出作家战地访问团,任团长。写了许多日记,报道战地访问团的情况,后收入《作家战地访问团史料选编》一书。北上时,病故于洛阳。

  • 中文名王礼锡
  • 外文名王庶三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江西
  • 职业诗人
  • 毕业院校江西心远大学
  • 性别

王礼锡十岁时的第一首诗:“昨夜君入市,途中草木枯。借问傲霜菊,留得一枝无?”因得到祖父的赞赏,诗兴大发。后遵照祖父教诲,不敢匆忙为诗,而是把名家诗集一家一家地看。从李义山、孟东野到李长吉,五揣摩,细心品味,深受陶冶。在南昌心远大学求学时,得到名师彭泽汪辟疆先生指点,钻研宋诗。他特别仰慕后山和东坡,而不满意宛陵和山谷。他潜心于历代诗家诗作的研究,取法唐宋诗词,却不因循承袭。

1924年1932年,为王礼锡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后来结集为《市声草》于1933年2月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内容为《市声集》《风怀集》、 《流亡集》 和《困学集》四辑,真实记录了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轨迹。

1928年秋,王礼锡与陆晶清相识于北京《民国日报》社,当时陆是报社副刊编辑,王送稿到报社。从此他们天天见面,讨论诗作,很快他们相恋了。王的第三集诗作《风怀集》便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品。他们谈诗写书,共同编写了《物观文学史丛稿》,在中国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声。1931年,他们在日本东京结婚。

1932年,王礼锡与陈铭枢、梅龚彬、胡秋原等创办神州国光社,与陆晶清合作主编《读书杂志》,出版了四期“中国社会史论战”专辑,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这是我国现代 思想文化史上继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后,最为突出的一场思想斗争。王礼锡为组织这场论战,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3年3月,王礼锡与陆晶清被迫流亡欧洲。五年旅欧期间,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以Shelley Wang 笔名,发表诗作,闻名于欧洲,被欧洲文坛誉为“东方的雪莱”。王礼锡海外诗作,后来结集为《去国草》,由中国诗歌出版社出版。在海外期间,王礼锡还写了不少随笔,结集为《海外杂笔》和《海外二笔》,由中华书局相继出版。

1938年12月,王礼锡偕陆晶清回祖国。他开始写诗,用来鼓动人民大众抗战。1939年6月18日,王礼锡任作家战地访问团团长,率领“笔部队”前往晋、冀、豫、察、绥、陕等省敌后,用笔和敌寇战斗。同年8月18日于中条山战地访问期间黄疸病发,26日晨病逝于洛阳天主堂医院。从31日开始,重庆、洛阳、成都、桂林等地相继举行追悼会,中共中央和延安文艺界发了唁电,蒋介石也发了唁电。王被葬于洛阳龙门的西山峰上,和东山峰的白居易墓遥遥相对。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