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王方庆

王方庆(唐朝、武周时期宰相)

王方庆
王方庆(?—702年),本名綝,以字行,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东晋丞相王导十一世孙。王方庆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府参军,曾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永淳年间,任太仆少卿。武则天当权后,迁广州都督,在任期间解决地方官员的腐败问题,缓和了当地土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证圣元年(695年),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万岁登封元年(696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圣历元年(698年),以年老退居二线,授秘书监,监修国史。庐陵王(李显)复立为皇太子,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长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唐中宗即位后,加赠吏部尚书。

  • 本名王綝
  • 别名王方庆
  • 方庆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雍州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
  • 逝世日期702年
  • 主要作品《魏郑公谏录》
  • 主要成就齐整武周典礼,整肃朝堂风气
  • 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
  • 爵位石泉公
  • 官职太子左庶子
  • 追赠兖州都督、吏部尚书
  • 谥号

出身名门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是北周少司空石泉公王褒的曾孙,原籍琅琊,后南迁居丹阳,为江左名门望族。王褒北迁入关,才家居咸阳。王方庆的祖父王鼒,是隋卫尉丞。他的伯父王弘让,有美名,贞观年间为中书舍人。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李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李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但王弘直也因此逐渐被疏远排斥,后与荆王成为朋友,在龙朔年中去世。

步入仕途

王方庆十六岁时,被任用为越王府参军。曾经向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受业终止。

唐高宗永淳年间,王方庆任太仆少卿。

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授广州都督。南海每年都有昆仑岛的船来卖外域的珠宝,前任都督路元睿又任意拿货不给钱,船主十分生气,将路元睿杀了,而在王方庆在任后,秋毫无犯。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纵,有百姓到官府诉冤,官员因先受首领贿赂,也未追查。王方庆到任后,约束吏属不得与那些部首领有来往,违者要依法论处,于是境内都畏法清廉。那些评论者说治理广州还没有一个像王方庆这样治理有方的,可号称第一。武则天也亲笔褒扬:“朕因为卿一贯很称职,所以授此官,这使大唐的美名远闻,这的确符合朝廷的希望,现赐卿杂彩六十段并瑞锦等物,以彰善政。”

担任宰相

证圣元年(695年),王方庆被任命为洛州长史,不久加银青光禄大夫,封石泉县男。

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调任并州长史,封琅琊县男。九月,又升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担任宰相。不久又任凤阁侍郎,依旧主持政事。

神功元年(697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归来,想向朝廷献俘。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能备军乐而不奏乐,王方庆上奏道:“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晋穆帝纳皇后,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这个时候持疑问不能定,下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对国中有振作而没有什么犯嫌的。”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王方庆提意见道:“过去汉元帝曾经去祭庙,出便门,乘楼船,光禄勋张猛上奏道:‘乘船危,走桥安。’元帝就徒步行走过。这是前代的旧事。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比于楼船,安危相等。陛下是天下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没去。这年,王方庆改封石泉县子。

履陈谏书

唐朝有常制,每月一日在明堂行告朔之礼,司礼博士辟闾仁谞奏议,大意是:“经史正文,没有天子每月告朔的事。臣等请求,既然没有这个礼就不可习非,以天子之尊来用诸侯之礼。”王方庆又奏议,大意是:“明堂是天子布政的地方,根据《春秋谷梁传》记载:‘闰月,就是加上十二月之余日,天子不在闰月告朔。’但又说:‘这样非礼。闰月是为了正时,正时是为了指导农事,农事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方式,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于此。闰月不告朔,这就是弃时政。’臣据此文,天子闰月也要行告朔之礼,岂有另外的月份而废弃此礼的呢!先儒旧说,天子行事,一年十八度入明堂。大享的祭祀不问卜,第一次入明堂;每月的告朔,十二次入明堂;四时迎气,又四次入明堂,巡狩之年,又一次入明堂。今礼官议论只每年正月初一一次入明堂告朔,这与先儒的说法已经很不同,臣不敢苟同。刘宋时,何承天的《礼论》,梁代崔灵恩的《三礼义宗》,隋炀帝命学士写的《江都集礼》,以及《贞观》《显庆礼》和《词令》不讲告朔,不等于没有告朔,只是其文乃缺。各书都有各书的缘由,不足为依据,今礼官引用来做证据,在臣来说确实感到有疑惑。”武则天又令礼官广集众儒,取王方庆、辟闾仁谞所奏议的内容,来定得失。当时成钧博士吴扬善、太学博士郭山恽等上奏:“按周礼及三传(春秋、谷梁、公羊三传)皆有天子告朔之礼,秦灭《诗》《书》,由此告朔礼废。望依王方庆所说。”武则天于是下诏书,按王方庆的主张每月行告朔之礼。

王方庆又上告:“法令明文规定:‘期丧,大功未葬,不参加朝贺,未终丧,不能参加宴会。’近来朝官不遵礼法,身有哀容,随同参加朝会,手舞足蹈,公然违背礼法,名教既亏,实在是玷污风化。伏望陛下申明礼法,加以禁止。”武则天听从了这意见。

圣历元年(698年)八月,王方庆因年老多病,请求不参与政事,于是不再担任宰相,被授麟台监修国史。到中宗立为太子,王方庆兼检校太子左庶子。

侍奉东宫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武则天想在冬十二月讲习练武,有司考查,缓延到第二年早春二月。王方庆上疏:“谨按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命将帅讲武,练习射箭和御马比武。’这就是三季务农,一季抓练武,来练习射箭、御马、比武,这是王者常规,表明安不忘危之道,‘孟春之月,不可以举兵。’兵,是甲胄干戈的总名。兵,金性,金克木,春盛德在木上,而去举金害盛德,违逆生气,如果‘孟春行冬令,那么水涝而败坏庄稼,霜雪大至,首种不入。’蔡邕月令章句说:‘太阳刚刚休息,少阳还很微弱,而行冬令来导水气,故出现水灾而败坏生物。霜雪大至,挫折阳气。太阳干扰时令,再雪进而大霜,故大大伤首种。首种,就是宿麦,一般麦子秋天种,宿麦春种,所以叫首种。入,收也。春天严寒冰冻所伤,所以导致夏麦不能成长。’今春二月讲武练兵,是行冬令,以阴政犯阳气,伤害万物生长之德。臣担心水涝败坏庄稼,霜雪损坏庄稼,夏麦不能很好生长,没有粮食收入,伏望陛下能顺时令,到冬月讲武习兵,来顺应天道。”武则天亲笔下诏:“这次讲武练兵是因为长久太平,多历年载,人皆废战,均去学文。现在讲武其目的在整兵威,故此令教习演武。卿以春行冬令,则水涝伤庄稼,举金伤木则影响农业生产。卿所陈述,深合典礼,若违此请,这就是使月令虚行,希望倡导直言,依表行事。”

这年,正式授职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其他职务如故,俸禄等同职事三品,兼侍皇太子读书。王方庆又上言:“谨按史籍所载,人臣和君主在上表中,没有直接写皇太子其名的,皇储太子名应尊重,所以不直接写名,今东宫殿和门名,皆有触犯,临事论议,回避甚难。孝敬皇帝李弘为太子时,改弘教馆为崇教馆;沛王李贤为皇太子,改崇贤馆为崇文馆。皆避名讳,以遵典制。这已成常例,应成为轨模,望陛下能因循旧式,交付有司改换。”武则天下旨听从。

溘然长逝

长安二年(702年)五月,王方庆去世,赠兖州都督,谥号贞。

唐中宗即位后,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