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苏夔

苏夔(隋朝大臣)

苏夔
苏夔(kuí),本名苏哲,字伯尼,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隋朝大臣、音乐家,宰相苏威的儿子。年少聪明,能言善辩,博览群书,精通音乐,起家太子通事舍人,迁太子舍人、武骑尉。仁寿三年(603年),得到雍州牧杨昭的推举,入宫谒见隋文帝,迁晋王友。隋炀帝即位后,历任太子洗马、司朝谒者、兵部职方郎中、燕王司马。参加辽东之役,拜朝散大夫、鸿胪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抵御突厥始毕可汗有功,加位通议大夫,因罪除名。母亲去世后,悲伤过度而死,享年四十九。著有《乐志》十五篇。

  • 全名苏夔
  • 伯尼
  • 所处时代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京兆武功
  • 主要作品《乐志》
  • 最高官职鸿胪少卿
  • 本名苏哲

苏夔,字伯尼,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十三,从父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笑。起家太子通事舍人。司徒杨素甚奇之,每戏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后来,在同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商定宫廷乐礼之事上发生争执,各持己见。当时苏威身兼数职,朝臣们多附苏威,对苏夔之见亦多加附和,何妥便上奏苏威结党,苏夔由此获罪。苏夔并未因此认输,著《乐志》十五篇,以证已见。几年后,复起为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三年(603),隋文帝诏天下通晓礼乐之源的五十舍人入京拜见。晋王杨昭推举苏夔入见应试,隋文帝见后很欣赏,说:“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从此他与晋王结为友朋。

隋炀帝即位,苏夔为太子洗马,接着转为司朝谒者(从五品)。后因其父又获罪免职。重新起用后,任过尚书职方郎、燕王(杨倓)司马等职。炀帝征伐辽东,苏夔随征,功拜朝散大夫。为接待四方朝拜者,炀帝想物色一位“多才艺”、“美容仪”、有口才的人来接待宾客,朝臣们皆推举苏夔。于是拜鸿胪少卿。同年,高昌王麴伯雅来朝拜,炀帝将公主嫁给高昌王。因苏夔在朝廷中甚有雅望,便叫他主持婚礼。隋末,起义烽火四起,弘化郡、延安等地也相继爆发起义。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北巡至雁门,遭突厥围困,苏夔坚守东城门,奋力抵抗,立下战功,进位通议大夫。后因父革职,免官为民。母亲去世,悲痛过度而卒,时年四十九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