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司马纮

司马纮(东晋宗室大臣)

司马纮
司马纮(?~342年),字伟德,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玄孙,彭城穆王司马权曾孙,彭城元王司马植之孙,彭城康王司马释之子,晋朝宗室大臣、诸侯王。司马纮初封唐邑县公,后出继高密王司马据为后嗣。苏峻之乱时,司马纮的兄弟彭城王司马雄因投奔苏峻被杀,司马纮继为彭城王。后历任散骑侍郎、翊军校尉、前将军、国子祭酒、散骑常侍、大宗正、秘书监。司马纮患有疯病,情绪不能自制,时称攻掠军寺,伤害官属,恶语伤人,诽谤上下。后遭有关官员弹劾,免官在家养病。咸康八年(342年),司马纮去世,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 本名司马纮
  • 伟德
  • 所处时代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 逝世日期342年
  • 爵位高密王(临时的)-彭城王(第五任)
  • 官职光禄大夫、大宗师、散骑常侍
  • 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封王任职

司马纮起初受封爵位为唐邑县公。建兴五年(317年),晋王司马睿秉承皇帝旨意行事,将司马纮出继给高密王司马据为后嗣。

建武二年(318年),晋王司马睿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晋元帝。晋元帝即位后,任命司马纮为散骑侍郎。后来,司马纮升任翊军校尉、前将军。

咸和三年(328年),发生苏峻之乱,司马纮的兄弟彭城王司马雄因投奔苏峻,在苏峻之乱平定后获罪被杀。

咸和四年(329年)三月十六日,司马纮恢复为自己宗族的后嗣,袭封彭城王的爵位。并担任国子祭酒,加任散骑常侍,不久升任大宗正、秘书监。

咸和五年(330年)九月初十日,朝廷封司马纮的次子司马俊(一作司马浚)为高密王,出继为高密孝王司马略的后嗣。

患有疯病

司马纮患有疯病,情绪理智经常不能控制。有时想上疏陈奏事情,展示在公卿之前。有时又闭门谦让,退还印章冠饰,编著《杜门赋》来表达他的志向。因此改任光禄大夫,兼任大宗师,散骑常侍的职位依旧。

后来司马纮病重,放纵无度,有时攻击掠取军寺,有时伤害官属,恶语伤人,诽谤上下。又乘车冲入端门,直到太极殿前。于是御史中丞车灌上奏弹劾司马纮,请求免去司马纮的官职,送他到所封国严加防范约束。晋成帝司马衍下诏说:“彭城王凭着美德又是有才的亲属,官居宗师的要位,应该广布道义修养德行,使他的操行清静专一。而近来屡屡游荡烦劳,冒风履尘。应命令府吏以下,各自根据职责侍奉护卫,不能让彭城王再有这类烦劳。内外机构,各自慎重对待职掌。彭城王可以免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大宗师之职,先前所给的车牛可以收回,赐给米布床帐用于养病。”

咸康八年(342年)八月十七日,司马纮去世,朝廷追赠他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