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叔孙豹

叔孙豹(鲁国叔孙氏第五位宗主)

叔孙豹
叔孙豹(?—前537年):姬姓,叔孙氏,名豹,春秋时鲁国大夫。早年流亡齐国。公元前575年,叔孙侨如被放逐。鲁国执政官季孙氏召叔孙豹回国,成为叔孙氏的继承人,进入了历史舞台,成为杰出的贵族外交家,提出了“三不朽”的著名学说。公元前537年,叔孙豹病危,庶子竖牛为乱,拥立庶子叔孙婼为嗣。叔孙豹死后,谥号为“穆”,史称叔孙穆子或者穆叔。

  • 全名叔孙豹
  • 叔孙
  •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
  • 民族族群鲁国人
  • 逝世日期前537年
  • 本名叔孙豹

《左传》记载:鲁大夫叔孙豹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叔孙豹所谓的“三不朽”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他们虽死犹生,其名永远立于世人之心,才是不朽。有副著名楹联:“五百年间气,三不朽伟人。”能做到死而不朽,可谓伟人。

叔孙豹虽没有留下系统的社会思想,但他的“三不朽”之说却代表了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的时代精神,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叔孙豹三不朽之说,同时也表现出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做出有益的事业,这样一个人的自然生命可以死而朽,但他所建立的德、功、言则可以永垂不朽。支撑叔孙豹的三不朽之说的观念是认为一个人不应一味地为其自身而活着,而应为社会大群体着想,对他人、对社会群体有善意、有责任感,其道德、功业、言论才具有社会价值,才能由不为后人所忘却而得以“不朽”。“三不朽”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信仰,被中国历史上的精英和众多有学识的人所信奉。

叔孙豹的人生三不朽之说,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经形成。叔孙豹三不朽之说,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