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任玉礼

任玉礼

任玉礼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 ,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从事导弹与航天型号研制工作,在液体发动机和型号总体技术上贡献卓著。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是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 中文名任新民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安徽宁国
  • 出生日期1915年12月5日
  •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 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功臣卫星通信工程的总设计师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获得者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父亲任海清曾任安徽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 

1927年毕业于宁阳小学,1928年春考入安徽省宣城第四中学,1929年10月,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任新民

1934年高中毕业,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化工系。1937年又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1940年毕业,任兵工署重庆21厂技术员、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助教和讲师等职。 

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1948年9月,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任为讲师。

1949年8月回国,任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1952年8月,随该研究室并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历任院教务处副处长、炮兵工程系教授、火箭武器教授会(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技术上校军衔。 

1956年8月调赴北京,参加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总体技术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任新民与创业者组织了导弹与火箭各专业技术讲习班,采用互教互学和测绘苏联提供的P-1模型导弹的办法,探求着导弹与火箭知识。任新民曾赴满洲里接收从苏联引进的P-2导弹,并作为中方代表在协定上签字。 

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

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1975年6月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88年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理事;同年被国务院聘任为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被美国国际空间大学创办者协会聘任为初始会员。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工程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 

1990年4月,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999年,任新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5年9月27日,任新民在南京理工大学为自己的“两弹一星”元勋塑像揭开幕布。并获得南理工第一号“杰出校友”证书。 

200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之际,任新民与钱学森等五位专家获得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颁发的“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科学研究

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

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曾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技术带头人

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这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并于1962年1月获得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车成功。

1962年3月21日进行的第一枚中近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遭到了失败,任新民主持了多种发动机系统方案的分析论证工作,并进行了不同方案的地面试验,经过改进后的中近程导弹于1964年6月29日再次进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技术,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中近程导弹研制成功后,任新民开始主持液体中程弹道导弹的研制工作。同有关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先后解决了发动机的不稳定燃烧、高转速高性能涡轮泵的设计、四机并联技术、推力室的真空钎焊、波纹板成型、等离子喷涂、材料的相容性等关键技术。并亲自进行分析计算、参加试车、参加讨论,经过多个技术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百余次的试车,最后采用了隔板、液相分区的方案,为这一中程导弹的研制成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965年后他全面负责这一导弹的研制工作,带队赴试验基地领导飞行试验,为这一导弹按期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造地球卫星

任新民是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征一号运载

火箭的技术负责人。从总体方案到各分系统,他深入现场亲自对各种技术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校核、审查和落实。于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用长征一号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中国掌握了研制多级运载火箭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技术,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由此载入了中国航天史册。他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于197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他们是“中国放卫星的人”。 

试验卫星通信工程

试验卫星通信工程于1977年9月被列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三项重

点任务之一。任新民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担任液体发动机研究所所长时,根据国外动力装置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他就组织少数科技人员开展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预研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该工程立项后,他作为分管技术工作的副部长,一直领导和关注着这一工程的运载火箭的研制。特别是第三级采用常规推进剂(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还是采用低温高能推进剂(液氢和液氧)两个技术方案的论证中,最后决定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采用液氢液氧为第一方案,并将这一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三号。 

改进后的长征三号于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将第二颗东方红二号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4月16日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并取得成功,至此,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80年代前期的三项重点任务全部完成,表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卫星通信技术也开始迈向世界先进水平。任新民作为工程总设计师指挥了多次实用通信卫星的发射与定点,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军事单位提供了通信、广播、电视等的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990年4月,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用长征三号成功地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地完成了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气象卫星工程

在任新民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时,就分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特别是对

发射用的长征四号A更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技术方案的确定,到重大技术关键的解决,并 被任命为风云一号试验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负责长征四号A、风云一号及其他系统的研制工作。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两次组织领导了长征四号A的成功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虽只正常运行39天,但地面接收的图像已接近美国第三代业务应用气象卫星的水平,第二颗试验气象卫星为在北京召开的第11届亚运会的气象预报作出了贡献,并为特定的科学探测卫星和中国的南极考察提供了气象保障。这两颗试验气象卫星取得了多项科学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外任新民还担任风云一号○二批(风云一号改进型)工程的总设计师。也是另外两项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其中一项已进行了两颗卫星的成功发射与回收;另一项已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D运载火箭和新的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并于1992年8月和1994年7月进行了两次成功的发射与回收。 

任新民也是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工程的技术顾问,并且于1994年2月和1994年11月两次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了长征三号A发射实践4号和配重星、长征三号A发射东方红三号的组织领导工作。

主要作品

1 《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编辑委员会(任新民为副主编).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任新民.顾既往,瞻前途——话我国航天事业.回顾与展望(1949—1989).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263—266

4 Ren Xin min.China’sSpace Development Policy.Space Uti-lizaation and Applications in the Pacific,Volume73 AAS,1990

5 任新民.中国航天发展战略探讨.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研讨会文集(二).北京:宇航出版社,1991

1984年任新民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等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和1990年,因在航天型号工程研制试验中的成绩突出,荣获两次航空航天部通令嘉奖;1990年,被批准为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2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1994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6年,获得“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

任新民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职位。 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被连选为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雷凡培:任新民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执著追求,推动了中国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的艰难起步和创新发展。任新民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苦难不退缩,以坚韧不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钻研精神,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秉承传统、不懈攀登,不断开创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任新民崇高的道德风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大师风范,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思想基础。任新民尊重科学规律、超前战略谋划和宽阔视野,指明了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奋斗方向和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