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卢思道

卢思道(北齐至隋朝大臣、诗人)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1年,一说535年-586年),字子行,小字释奴,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隐士卢道亮之子。中国隋朝大臣、诗人。卢思道少时曾以北齐文学家邢劭为师,并向魏收借书,刻苦攻读。仕于北齐,为司空行参军、员外散骑侍郎等,因作诗敏捷,时人称为“八米卢郎”。历北周而入隋,为仕同三司、武阳太守等官,卒于京师。卢思道的诗长于七言,对仗工整,善于用典,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已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有较高地位。他生长于北方,初期颇热衷对齐梁诗的模仿,后与颜之推等人长期相处,诗风开始变化,写作独具北方文化精神的诗歌。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谓“北方重浊,独卢黄门往往高飞”。其还写出了融会南北之长的佳作《从军行》。全诗一气运行而转折多姿,词意苍凉而深情绵邈,柔婉轻倩的情调隐含在刚健劲逸的气势之中。文章亦有声于当时。故钱锺书称之云:“隋文压卷,端推此篇。”

  • 字子行,小字释奴
  • 所处时代北齐-北周-隋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范阳涿县
  • 出生日期535年
  • 逝世日期586年
  • 主要成就诗词创作效力三朝
  • 主要作品《卢武阳集》
  • 本名卢思道
  • 官职历任武阳郡太守、散骑侍郎、仪同三司
  • 家世范阳卢氏北祖大房

发愤学习

卢思道,字子行,小字释奴,范阳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聪明善辩,通脱不羁。十六岁时,中山人刘松替人写碑铭,拿给卢思道看,思道读后,许多地方不懂。于是感奋读书,拜河间人邢子才为老师。

后来,他写诗文给刘松看,刘松也没法全部读通。于是,喟然长叹说:“学习的益处,岂是空话!”他便向魏收借了许多奇书来读。几年之间,才学大有成就。

受荐出仕

卢思道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养,喜欢轻视和侮辱别人。齐天保年间(550年5月—559年12月),《魏史》撰成,卢思道多方诋毁攻击,因而前后多次受到鞭打的责罚,因而落泊不被任用。

后来,左仆射杨愔把他举荐给朝廷,这才出仕担任司空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在中书省办事。

免职回家

卢思道后来因泄露了中书省里的讲话内容,被放出担任丞相西阁祭酒。历任太子舍人、司徒录事参军。每次任职,大多受到谴责和侮辱。后来,擅自用掉府库的钱财,被免职回家。

重入仕途

卢思道在蓟北时,曾经怅然感慨,写了五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当世人认为写得很好。后来又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在文林馆待诏。

周武帝灭齐,授予仪同三司,召入长安。不久,因母亲有病而回乡。

参预作乱

卢思道卢思道回乡后,遇上同郡人祖英伯和其堂兄祖昌期等人起兵叛乱,卢思道参预了这件事。柱国宇文神举讨平叛乱之后,按卢思道所犯的罪应当斩首,并已列在死罪名单中。宇文神举素闻其名,便把他领了出来,让他写了一份露布。他提笔一写而就,文不加点。宇文神举十分赞赏并宽赦了他。后来被任命为掌教上士。

官迁太守

隋文帝当了丞相后,改任他为武阳太守。地位低下,不得志,便写了《孤鸿赋》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其序中称:“我五十岁日期,忽然已到,咏及生平之事,感慨极多,因而写了这篇赋,聊以自慰。”云云。

开皇初年,因母亲年老,上表请求离职。朝廷下优诏应许了他。

五品而卒

卢思道自恃多才,经常看不起别人,所以官运不畅。后来又写了《劳生篇》,指斥当世之事。一年多后,奉诏到郊外慰问陈国使者。不久,因母亲去世而守丧。没有多长时间,又起用为散骑侍郎,官秩五品。参预内史侍郎事。

当时,商议设置六卿,准备任命大理卿。卢思道上奏说:“省里设有驾部,寺里留有太仆;省里有刑部,寺里任命大理卿。这分明是重畜产而轻视刑名,我认为实在不合适。”他又陈述说,殿堂当中不是杖打责罚人的地方,朝臣犯有该受杖打的罪行,请求允许他们用钱财赎罪。皇帝全都表示赞赏并采纳。当年,死于京都长安。皇帝十分惋惜,派使者前往吊祭。

参阅《隋书·卷五十七·列传第二十二》《北史·卷三十·列传第十八》《北齐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以及张说《齐黄门侍卢思道碑》。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