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罗从彦

罗从彦(宋朝经学家、诗人)

罗从彦
罗从彦(1072年-1135年),字仲素,南剑州罗源(今属福建)人,宋代理学家、作家、哲学家,豫章学派创始人。罗从彦自幼颖悟,稍长,笃志求道,初为吴仪门生。1130年,在沙县讲学,九年后变卖田产,赴河南洛阳向程颐学。1112年,其仕于萧山,向杨时学,尽得程门之诀,成为杨时之高足。1113年,罗从彦在家乡罗源里设南斋书院讲学,朱松、李侗皆来拜师从学为朱松作《韦斋记》。1128年,其赴汀州连城冠豸山讲学,士之游其门者甚众。1132年,壬子科张九成榜特科进士,授其广东博罗县主簿。1133年,秩满归闽,1135年,罗从彦归途中病逝于汀州武平县学。罗从彦与杨时、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其《圣宋遵尧录》8卷,历述宋朝政治之统,论述治国之术与君臣之道。其治学重“静心”省察,主张修身养性以“去心害、适正道”。其诗文多表达理学思想,重义理而忽略文采。有的散文作品因事言理,事理结合,体现出理学家循循善诱的特征,如《韦斋记》《诲子侄文》。其诗20余首,除议论说理如《自警》外,亦有情景俱佳之作,如《自述》《题静亭》中间两联,笔致不俗。又著有《诗解》《春秋解》《春秋指归》等。今存《豫章罗先生文集》均以《遵尧录》为主体,有明成化刻本、万历刻本。清刻本有1710年正谊堂刊10卷本,《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此排印。1752年重刻12卷本,收有《遵尧录》8卷、《二程先生语录》及《问答》1卷、《议论要语》1卷、杂著和诗各1卷。又有1883年谢甘堂刻16卷本。

  • 别名豫章先生
  • 仲素
  • 豫章先生
  • 所处时代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延平
  • 出生日期1072年
  • 逝世日期1135年
  • 主要成就豫章学派创始人
  • 主要作品《中庸说》《豫章文集》
  • 本名罗从彦
  • 籍贯福建延平

罗从彦,自幼笃志好学,闻同郡杨时(世称龟山先生)得河南程氏之学,十分羡慕。在杨时升为萧山县令后,于1100年(宋元符三年)徒步去拜见杨时,得杨赏识。经杨时介绍,罗变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1112年(宋政和二年)于萧山师事杨时,“受学经年,尽裹其书以归”。1119~1131年(宋宣和元年至绍兴元年),先后写成《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台衡录》《中庸说》,另著有《〈春秋毛诗〉语解》《春秋指归语》《台衡录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后辑入《豫章文集》。

1130年(宋建炎四年)中特科,1132年(宋绍兴二年)授博罗县主簿,历时4年。在任期间,倡三代“王道”之治,主“寡欲”“简易”之说,认为“简易之理,天理也。行其所事,笃恭而天下平”(见《宋元学案》卷39)。在仙福都一图创建钓鳌书院,置渡口、学田若干,以其收入资助生员费用。后入罗浮山,常在朱明洞南的钓鳌石澄心静坐,研习学问,“穷天地万物之理,究古今事变之归”。继承发展程颢、程颐“穷理”学说和杨时“致知必先格物”的“理一分殊”说,创立“静中观理”说,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认识论方面,提出“天地之先也,理”,“有理而后有物”,静中观理,尽心知性,思而有道,道为至高之性善,欲立言必先立德。在政治思想方面,注重“仁政”和法治的统一,认为“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过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乱天下,不容小过则无全人”;“朝廷立法不可不严,有司行法不可不恕,不严则不足以禁天下之恶,不恕则不足以通天下之情”。还认为“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后世荒淫之君所为不善,故君不知民可畏,而知民可虐;民不知君可爱,而知君可怨,是君民为仇也,安得无颠覆之祸?”

罗从彦一生贫困,家徒四壁,但他认为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家书堂壁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贯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

罗从彦认为人的学识、操行并非与生俱来,更非门第出身所决定。他说:“德泽不可恃”,“自古德泽最厚者如尧舜,向使德泽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认为“学者必有正道,不悦于小道而适正道焉,则尧舜人皆可为矣,何不及人之有”。

罗从彦提倡苦学,排除外界干扰,强调“心官”的作用。他认为默坐澄心,“不唯进学有力,亦是养心之要。”如果“心官不肯思”,就会误入歧途,成为“死灰枯木”。

罗从彦对从政的看法亦有独到之处,认为“士之立朝要以正直、忠厚为本。正直则朝廷无过失,忠厚则天下无嗟怨。一于正直而不忠厚,则流入于刻;一于忠厚而不正直,则流入于懦。”认为,儒学一经董仲舒、公孙弘提倡后,钻研经训不是为了“明道”,而是为了进入仕途,反而把个人的生死、职位看得很重,忠义之心却不复存在了。

罗从彦说:“君子在朝则天下治,盖君子进则常有乱世之言,使人主多忧而善心生,故治;小人在朝则天下乱,盖小人进则常有治世之言,使人主多乐而怠心长,故乱。”因此,“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譬如人之伤气则寒暑易浸,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在封建社会,此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1135年(宋绍兴五年)罗从彦卒于任,终年64岁。因无资费,竟数年不得归葬。直至其族人罗友任惠州判官,始遣人持护以归。1247年(宋淳七年)赐谥文质,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诏赐罗从彦祀于孔庙。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