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昭庆

李昭庆(清代盐运使)

李昭庆
李昭庆(1835年-1873年),又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安徽合肥人。清代盐运使。李昭庆大约在咸丰十年(1860年),初入曾国藩幕府,讲求兵法。咸丰十一年(1862年)秋,奉命统率湘军五营,驻防安徽无为、庐江等地。同治四年(1865年),由曾国潘委派总理“剿捻”之湘、淮军营务处事宜,并负责编练马、步新军。同治五年(1866年),离幕。后随李鸿章“剿捻”累功授记名盐运使职。同治七年(1868年),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请起用李昭庆,不久辞归。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忧郁不得志而病逝于天津。著有《从戎日记》5卷,《小瑯环馆试帖诗》2卷。

  • 子明,眉叔
  • 幼荃
  • 所处时代晚清
  • 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社区祠堂郢)
  • 出生日期1835年
  • 逝世日期1872年
  • 本名李昭庆

李昭庆(1835~1872),号幼荃,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社区祠堂郢)人。李鸿章六弟。初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驻防无为、庐江。同治元年随淮军去上海、江浙一带。同治四年统武毅、忠朴等军,从曾国藩镇压捻军。官至记名盐运使,赠太常寺卿。著有《补拙呤轩草》等。李昭庆年纪很小就获得了监生的功名,其父李文安曾写诗夸他:“小时诚了了,长大岂不佳?”对他寄予了厚望;《庐州府志》谓其:“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躬端正,文章得雄直气。”曾国藩称赞李昭庆有文武兼资之才,自是令器。然李昭庆一生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在李鸿章兄弟六人中,素有“穷老六”之称。

《合肥李氏宗谱》记载:“昭庆,文安六子,鸿章幼弟,1835年(道光乙未年)5月30日丑时生,派名章昭,字子明,又字眉叔,号幼荃,国学生。候选同知,候选员外郎,盐运使,光禄大夫,太常寺卿,赠一品封典。昭庆,少通经史,博学能文,持身端正,以员外郎从戎,随瀚章,鸿章在曾国藩幕中讲求兵法,曾国藩称昭庆胆识均优,堪膺大任。‘沉毅英练不亚诸兄,海内人才萃一门’。在皖北,苏南历番战役中,屡建战功,昭庆均口不言功,让功不居,曾国藩甚为器重,仲兄鸿章亦不以手足之情上报。1864年曾国藩奏由道员奖花翎。1865年随曾国藩总理马、步各军营务处,统领武毅忠朴四营,后统武毅军万余人,善庆、温德勒克马队8000人均归其指挥。《安徽通志·武功传》记载‘捻踪剽疾,昭庆日夜提师追剿,绕道荡击,备历艰辛。事平,特简旨用盐运使。在每次战中,昭庆匹马斫阵,所向无前,虽盛暑严寒,与士卒同劳苦,而咳嗽咯血之症自此伏’。1869年,昭庆宿疾复发,淘汰所部,选留精锐为他将统领,回皖就医。《庐州府志·武功传》记载‘昭庆在军严而有思,战守有法,与士卒同甘苦,能得士心,每战必胜’。马新贻总督两江,留办理淮军营务,昭庆以病不受禄,整理营规三年。1872年昭庆交卸两江营务,北上年冬至保(保定)署后,因前营务积劳,旧疾复发,在京大吐血,鸿章派人接回津署调养,延请薛抚属医治,初尚食饭,日见危笃。至1872年六月初三日病逝,卒年三十七,英才早逝。《清史大臣传》记载‘昭庆从军最早,与兵事相始终,勋望与同时诸将相等,所部多以积功至大官,顾以鸿章亲嫌,叙功辙辞不受,治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尝列名荐牍”。昭庆秉性孝友,立志廉洁,时以家门盛满为惧,退居人后,远见卓识尤为人所难能。劝捐建其业师颖上教谕王福永专祠,劝捐修复庐州府学宫。著有《从戎日记》五卷及《小琅环馆试贴诗》二卷、《补拙斋诗文学》。’”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