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李续宜是李续宾的弟弟,早年与李续宾一同就学于大儒罗泽南门下。
咸丰三年(1853年),罗泽南在乡间组织团练,并与曾国藩一同创建湘军,后率部赴江西征剿太平军。李续宜当时只是一个童生,亦随李续宾加入军中,转战江西、湖北。他初授从九品,不到两年便积功至正五品的同知,获赐花翎。
咸丰六年(1856年),罗泽南在湘军攻打武昌的战役中战死,由李续宾接掌其军。李续宜继续随李续宾征战,并参与克复武昌,在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保奏下升任候选知府,后又随李续宾进兵江西,攻打九江。
转战三省
咸丰七年(1857年),陈玉成为阻遏湘军东进,率太平军自皖北攻入鄂东。胡林翼亲至黄州督师,并调李续宜率部回援。李续宜兵至黄州,在坝崎山、马家河、火石港、郴柳湾等处大破太平军,进屯蕲水,又在月山击溃太平军援军,迫使陈玉成退回安徽。此战,李续宜前后共破太平军营垒一百余座,因功升授候选道员,获赐伊勒达巴图鲁勇号。
李续宜此前因战功一直被李续宾所掩盖,故而名声不显,经鄂东一战方始威名大震。他随后又返回江西,配合湘军水师夺取梅家洲、湖口等九江外围的太平军据点。九江由此被湘军全面合围。太平军为解九江之围,攻袭湖口。李续宜屯驻蝘蚘山,分兵自马影桥、流澌桥、劳家渡出击,击退太平军。
太平军再攻蝘蚘山,结果又被李续宜击败。李续宜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磨盘山,又设下伏兵,大败太平军泰坪关援军。太平军只得撤走。九江至此孤立无援。李续宾于是加紧攻城,终于在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克复九江。当时,陈玉成由安徽再次进犯湖北,攻占黄安(治今湖北红安)。李续宜率部驰援,在李续宾的支援下大破太平军,收复黄安,随即进兵麻城。陈玉成不战而退,再次撤回安徽。李续宾随后又挥师北上,意图规复安徽,但却在三河之战中军溃身死。李续宜当时正留守湖北,遂在黄州收容李续宾残部。他将“思乡者遣归,原留者归伍,差汰罪将,简用其良”,经过数月整顿终于重整成军。
吴友如绘李续宜像,取自光绪二十七年石印本《紫光阁功臣小像》李续宜于次年(1859年)又被实授为荆宜施道道员。他“整饬部伍,日夜训练”,准备大举进攻太平军。江西的石达开却于此时率所部太平军攻进了湘军的后方基地湖南,围攻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湖南巡抚骆秉章急召刘长佑、萧启江、田兴恕等湘军将领率部回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亦命李续宜驰援湖南,并让他节制诸路援军。李续宜率部渡过资江,攻至宝庆城外,与守军内外夹击,前后四次大败太平军。石达开遂撤离宝庆,率部遁入广西。李续宜因“赴援迅速”,被加授布政使衔。时为咸丰九年(1859年)七月。后来,曾国藩计划四路进军安徽:他本人亲率本部作为第一路,由宿松、石牌(在今安徽怀宁)进兵,攻打安徽省城安庆;多隆阿部、鲍超部为第二路,由太湖、潜山攻桐城;胡林翼部为第三路,由英山、霍山攻舒城;李续宜部为第四路,由商城、固始攻庐州。但这计划最终未能实行。
擢任疆臣
咸丰十年(1860年),李续宜率所部进抵安徽。曾国藩又重新调整部署,命曾国荃率军主攻安庆,仍命多隆阿攻桐城。李续宜则率一万兵马屯驻在安庆、桐城之间的青草塥,作为“游击应援”之师,以策应曾国荃、多隆阿两路。他当时还被实授为安徽按察使。不久,陈玉成自舒城出兵救援安庆,却在桐城西南的挂车河一带遭到李续宜、多隆阿的两面夹攻,兵败退往庐江。李续宜尽破棠梨山、尊上庵、香铺街、望鹤墩等处的太平军营垒,追奔二十余里,因功获赐二品顶戴。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廷擢升李续宜为安徽巡抚。当时,陈玉成为解安庆之围,又率军直攻武昌,连陷黄州、德安两府五县。李续宜认为“湖北为众军根本”,于是统兵回援湖北,并未就任皖抚一职。他和水师彭玉麟部夹攻孝感,“乘夜纵火复其城”,又通过挖地道攻克了德安府城(治今湖北安陆),随后接连收复武昌(治今湖北鄂州)、通城、咸宁、蒲圻(治今湖北赤壁)诸县。后来,胡林翼病重。李续宜在胡林翼的举荐下,暂署湖北巡抚,并于胡林翼病逝后实授鄂抚一职,期间还因湘军收复安庆被赏穿黄马褂。他在皖鄂二省交界处的黄州督办军务,并相继击破光化(治今湖北老河口西北)、谷城、均州(治今湖北丹江口西北)、枣阳、襄阳等地的捻军。当年十二月,清廷又将李续宜调回安徽,再次任命其为安徽巡抚。
同治元年(1862年),李续宜进驻临淮(在今安徽凤阳),命成大吉、萧庆衍两部救援颍州,击破捻军首领张洛行,解颍州之围,随后又遣蒋凝学所部收复霍丘。当时,清廷以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河南的剿匪事宜,并命李续宜与河南巡抚郑元善为其帮办军务,以便于在二省境内“集军筹饷”。安徽境内除有捻军横行外,寿州(治今安徽寿县)还有团练首领苗沛霖时叛时降,在清廷和太平军之间首鼠两端。胜保却有意养寇自重,建议招抚苗沛霖。李续宜则在清廷密询剿抚机宜时,主张进剿苗沛霖,并提出了“宽其党羽,使为我用,彼势孤,终成擒耳”的策略。清廷遂于当年六月将胜保调往陕西,命李续宜调度“所有淮北剿捻各事宜”以“肃清淮北”,并让他随时监控苗沛霖的动向。后来,李续宜又担任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
壮年早逝
李续宜升任钦差大臣不久,因母亲病逝,上表请求回籍守孝。清廷却以“安徽军情吃紧”而“破格夺情”,命李续宜在军营穿孝百日,以署理的名义继续留任安徽巡抚。李续宜却连番上疏,请求回籍奔丧。清廷最终只得赏假百日,让李续宜回籍治丧,后因军情紧要,命其“赶紧料理丧事,克日旋皖任事”。但李续宜却因旧病复发而咳血,一直留在原籍,始终没有回任安徽。
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清廷命李续宜会合僧格林沁,一同征剿苗沛霖。但李续宜于途中再次病重,只得上疏请求开去巡抚实缺,最终得到了朝廷的同意。是年十月,李续宜在湘乡老家病逝,年仅四十一岁。清廷按照“总督军营病故”的规格为李续宜治丧,赐谥号勇毅,并在其立功地(长沙、武昌、安庆、宝庆)、原籍地(湘乡)建立专祠以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