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刘知俊

刘知俊(唐末五代时期军事将领)

刘知俊
刘知俊(?-918年1月21日),字希贤,外号刘开道,徐州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唐末五代时期后梁、岐国、前蜀将领。刘知俊早年效力于感化节度使时溥,后率部投降宣武节度使朱温,辅佐其建立后梁,由宣武军左开道指挥使累功至忠武军节度使,封大彭郡王,是后梁镇守关中防御岐国的方面重将。他后因朱温猜忌功臣,于开平三年(909年)在同州叛乱,试图割据关中,失败后逃奔岐国,被岐王李茂贞任为彰义军节度使,数次率岐军反攻后梁,又在青泥岭之战中大败前蜀,后又遭到李茂贞的猜忌,被褫夺兵权,闲居数年。天复十五年(915年)因留在秦州的家眷被前蜀所掳,率亲信叛逃前蜀,被王建拜为武信军节度使,参与了前蜀两次攻打岐国的战事。天汉元年十二月(918年1月),刘知俊因受到王建的忌惮,被诬以谋叛,斩于成都炭市。

  • 本名刘知俊
  • 别名刘开道
  • 希贤
  •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汉人
  • 出生地徐州沛县
  • 逝世日期918年1月21日
  • 主要成就美原之战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青泥岭之战大败前蜀
  • 官职[后梁]忠武节度使,[岐]彰义节度使,[前蜀]武信节度使
  • 爵位[后梁]大彭郡王

早年经历

刘知俊年轻时效力于徐州感化军,在节度使时溥麾下为列校。他姿貌雄杰,倜傥有大志,深得时溥器重,但因勇略过人,逐渐遭到时溥的疑忌。

效力朱温

大顺二年(891年),刘知俊在时溥与宣武节度使朱温作战期间,率所部两千人投降朱温,被署为军校。他“披甲上马,轮剑入敌”,勇冠汴军(即宣武军)诸将。朱温命他统领左右义胜两军,不久又任为左开道指挥使。时人皆称之为刘开道。而感化镇因失去刘知俊,自此实力大挫。

景福二年(893年),刘知俊随朱温攻灭时溥有功,被补任为徐州马步军都指挥使。

乾宁二年(895年),刘知俊屯兵石砀,准备南侵淮南。淮南大将张训屯兵涟水,遣军浮海北上,偷袭刘知俊,夺其军粮。刘知俊进攻涟水,却被张训打得大败而回,仅以身免。他后来又攻取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被任命为海州刺史,此后历任怀州(治今河南沁阳)、郑州二州刺史,于天复三年(903年)随军讨平了割据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王师范。

天复四年(904年),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及其养子邠宁节度使李继徽陈兵关中,欲讨伐朱温,夺回被其控制的唐昭宗。朱温遂拜刘知俊为匡国军节度使(后改称忠武军节度使),将其调往同州(治今陕西大荔),与长安(治今陕西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一同镇守关中,防御岐国。

天祐三年(906年),李继徽率岐国凤翔、邠宁、彰义等六镇军队攻打夏州(定难军治,在今陕西靖边),进驻美原(治今陕西富平东北)。定难节度使李思谏向朱温求援。朱温乃命刘知俊率军驰援夏州。刘知俊先攻取坊州(治今陕西黄陵西北),生擒刺史刘彦晖。他随后又与李继徽战于美原,以“兵五千破岐军六万”,“杀二万余众,夺马三千余匹,擒其列校百余人”。李继徽逃回邠州(邠宁镇治,在今陕西彬州),自此数年不能复振。刘知俊又乘胜连取鄜州(岐国保大军治所,在今陕西富县)、延州(岐国保塞军治所,在今陕西延安)等五州,因功被加授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功封王爵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史称梁太祖。李茂贞和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皆不承认后梁政权,以复兴唐朝为名与之对抗。西川节度使蜀王王建则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朱温先后以康怀英、李思安为主将,率十万梁军围攻晋国治下的潞州(治今山西长治),但始终无法破城。他遂于次年(908年)亲自到泽州(治今山西晋城)督战,并将刘知俊调往前线,任命为潞州行营招讨使。

梁、晋、岐三国疆域图,谭其骧绘刘知俊很快便进抵泽州。朱温特设宴慰劳,并赐以金带、战袍、宝剑、茶药等物。刘知俊认为皇帝不应久驻前线,于是上疏请朱温回驾汴京(治今河南开封)。当时,李克用刚刚病逝,其子李存勖袭位。朱温轻视李存勖年轻,认为攻取潞州的大局已定,于是返回洛阳。刘知俊亦未至潞州,而是驻军于晋州(治今山西临汾)。李存勖却出其不意,亲率大军奇袭潞州,大破梁军,解了潞州之围。晋将周德威乘胜攻泽州。梁军登城据守,刘知俊亦自晋州来援。晋军乃撤军。

李茂贞不久又趁机发兵五万攻长安,前蜀、晋国皆出兵响应。朱温忙调刘知俊回军御敌,任命其为西路行营都招讨使。刘知俊在长安西击退岐军,乘胜追击至幕谷(在今陕西乾县北),再破岐军,俘斩以千计,李茂贞仅以身免。蜀军、晋军因岐军兵败,皆撤归本国。

刘知俊在美原之战时夺取的鄜、延等州此时早已被岐国收复。但延州的保塞军却在开平三年(909年)初发生兵变,节度使刘万子被杀。保塞军将领高万兴、高万金等三十八人向刘知俊请降。刘知俊趁机联合高万兴,再次夺取延州、鄜州、坊州、丹州(在今陕西宜川东北)等地。他因此功,于当年(909年)四月被封为大彭郡王,加授检校太尉、兼侍中。

背叛后梁

主词条:同州之战

刘知俊在后梁的威望越来越高,而此时的朱温对诸将也是日益猜忌。当时,朱温以刘捍代王重师镇长安,竟听信刘捍的诬告,族灭了王重师。王重师之死使得刘知俊愈加惊惧,因此当朱温让他乘胜再攻邠州时,被他以“军食不给”所推辞。后来朱温又欲对晋国用兵,于是征刘知俊入朝,拟委任他为行营都统。刘知俊之弟刘知浣正在朝中,秘密遣人去阻止刘知俊,称其“不宜来”。刘知俊认为朱温是要诛杀自己,乃于开平三年(909年)六月据同州叛乱,归附岐国。观察判官卢匪躬、牢墙使王仁嗣、押衙史肇、王彦洪、高汉诠、丘奉言、仇琼、王筠等同州属官,皆因拒不从叛,被刘知俊杀害。

刘知俊先攻取华州(在今陕西渭南),又出兵袭长安。他暗中以重金买通长安诸将,拘捕了刘捍,将其送往凤翔处死。李茂贞趁机出兵,接管了长安。当时,朱温曾遣使到同州,责问刘知俊道:“朕待卿甚厚,为何相负?”刘知俊答复称:“王重师未曾有负于陛下,却遭族灭!臣非背德,但畏死耳!”他派兵扼守潼关,试图阻止梁军西进,继而割据关中。

朱温于是下诏削除刘知俊官爵,命杨师厚、刘鄩等将领率军讨伐刘知俊,随后亲自到河中(治今山西永济)督战。他诏谕将士:“活捉刘知俊者,赏钱一万贯,授忠武军节度使,赐庄、宅各一所;活捉刘知浣(已由京师洛阳逃出,正在投奔刘知俊的途中)者,赏钱一千贯,授刺史,有官者官升三级,无官者特授兵部尚书。”不久,梁军攻取潼关,打开了进入关中的通道,并擒杀了刘知浣。朱温再次派刘知俊的侄子刘嗣业到同州劝降。刘知俊自知大势已去,欲轻骑出城,去向朱温请罪,却为其弟刘知偃所阻止。他于是举族西奔凤翔,投靠李茂贞。杨师厚乘胜直进,很快便迫降长安的岐军,收复了关中。

投靠岐国

刘知俊投奔岐国后,得到李茂贞的厚待,被加授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但岐国疆域狭小,没有足够的藩镇安置刘知俊,只能厚给俸禄。不久,李茂贞命刘知俊率军攻打依附于后梁的朔方军,欲夺取河套平原以作牧马之地。当时,李茂贞、刘知俊、李继徽皆遣使赴晋,请李存勖出兵攻晋州、绛州(治今山西新绛),以牵制梁军。他们还打算在攻取朔方军后,再顺势攻取定难军,继而进图关中。李存勖命周德威攻晋州,但却为守军所败。杨师厚又领兵来援,晋军乃撤军。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插图“刘知俊降岐挫汴将”刘知俊亲率凤翔、邠宁、雄武、彰义四镇军队攻灵州(朔方军治,在今宁夏吴忠西北)。朔方节度使韩逊遣使向后梁告急。朱温乃采用围魏救赵的战略,命康怀英领兵进攻邠宁镇。康怀英一路连克邠宁镇所属的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庆州(治今甘肃庆阳)、衍州(治今甘肃宁县南),成功得迫使刘知俊自灵州撤军。他回军迎战刘知俊,却在邠州长城岭(在今陕西旬邑西)遭到刘知俊的截击。刘知俊据险以待,将康怀英打得大败。康怀英败至升平(在今陕西黄陵西),又遭到刘知俊的伏击。梁军几乎全军覆没,康怀英仅以身免。

刘知俊因大败梁军有功,不久被李茂贞授为彰义军节度使,镇泾州(治今甘肃泾川北)。他在宁州三败梁军,次年(910年)七月又统率凤翔、邠宁、彰义三镇军队,在晋军的配合下,围攻夏州。定难节度使李仁福向后梁求援。后梁的供奉官张汉玫、国礼使杜廷隐正在出使夏州的途中,闻讯率三百护军驰入州城,与李仁福一同守城,“昼夜戮力逾月”。梁军自鄜、延驰援夏州,大败岐晋联军。刘知俊乃自夏州撤军。夏州之围遂解。不久,朱温再次下诏,斥责刘知俊叛梁降岐之举,并发下赏格:“有生擒刘知俊者,赏钱千万,授节度使,首级次之。”刘知俊的部将孟审登、孙亢、卓环、刘儒、张邻等,也都被悬赏通缉。

岐天复十一年(911年),岐国又与前蜀爆发了战争。李茂贞的侄子雄武军节度使李继崇是王建的女婿,因夫妻不和,其妻普慈公主被王建召回成都。李茂贞怒而与前蜀断交,并在边界增兵。王建趁机出兵北伐,屡败岐军。当年八月,李茂贞命刘知俊、李继崇领兵反击,在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大破蜀军。蜀将王宗浩败奔兴州(治今陕西略阳),溺死于嘉陵江,王宗侃、王宗贺等收聚散兵,退保西县(在今陕西勉县)。刘知俊乃与李继崇乘胜追击,进围西县。

王建命王宗鐬、王宗播率军救援西县,先后在明珠曲、鳬口、黄牛川(三地均在今陕西勉县西)大败岐军。当时,王建还亲自到利州(治今四川广元)督战,又命王宗弼领兵援西县。王宗弼在斜谷大败刘知俊,随后在金牛(在今陕西宁强北)再破岐军。蜀军士气大振,王宗侃领兵自城中鼓噪杀出,与王宗鐬、王宗弼等内外夹击,大破岐军,连夺岐军二十一寨。刘知俊乃撤围遁去。后来,刘知俊为李茂贞亲信石简颙所诬陷,被李茂贞夺去兵权,寓居凤翔数年。李继崇到凤翔探亲,趁机劝说李茂贞,称刘知俊“途穷至此,不宜以谗嫉见疑”。李茂贞乃诛杀石简颙,以安抚刘知俊,并在李继崇的请求下,让刘知俊携带族人迁居秦州(雄武军治,在今甘肃秦安西南)。

降蜀及被杀

天复十五年(915年),邠宁节度使李保衡(李继徽养子)叛投后梁。梁将霍彦威接管了邠宁镇。李茂贞命刘知俊围攻邠州,却历时半年都不能破城。此时,前蜀迫降李继崇,攻占了雄武军。刘知俊留在秦州的家眷被全部迁到了成都。刘知俊遂撤邠州之围,回师凤翔。他因家眷皆在蜀地,担心遭到李茂贞的猜忌,于是在当年十一月,率亲信百余人连夜斩关出逃,投降前蜀。王建以其为武信军节度使,镇遂州(治今四川遂宁)。

蜀通正元年(916年),王建命王宗绾、王宗播各领兵十万,分东西两路共伐岐国。刘知俊在王宗播的西北面行营(西路军)任第一招讨,随王宗播出秦州,自故关(在今陕西陇县西)东进,迫降保胜节度使李继岌,乘胜攻取陇州(治今山西陇县)。他随后又会合王宗绾的东路军一同围攻凤翔,迫使岐军闭城不出,不久因逢大雪,在王建的命令下撤军返回成都。

天汉元年(917年),刘知俊被任命为西北面都招讨,作为西路军主帅,与东北面都招讨王宗侃的东路军一同进兵,再次攻伐岐国。但他麾下皆是前蜀功臣旧将,大多都不肯遵其号令,因此最终无功而回。当时,蜀人都不喜欢刘知俊的为人,故意编造童谣诋毁于他(详见“轶事典故”部分)。王建也对刘知俊颇为忌惮,常对心腹近臣道:“我已年迈,时日无多,刘知俊不是你们所能驾驭的,不如早图之。”中官唐文扆趁机诬称刘知俊有谋叛之意。王建乃于当年十二月(918年1月),将刘知俊斩杀于成都炭市。刘知俊临死时惶恐乞命,在行刑者的讥笑下,与判官石钦若一同被杀。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