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旻,原名崇。沙陀人,是后汉高祖刘知远弟。年轻时嗜好赌博,品行无赖,弱冠时到河东军从军,后升迁为虢州(今河南灵宝)军校。
941年(后晋天福六年),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任命弟弟刘崇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942年(天福七年),刘旻改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不久,刘旻再次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并遥领泗州(今安徽泗县)防御使。
947年(后汉天福十二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任命刘旻为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尹。不久,刘知远率部南下,夺取汴梁(今河南开封),以刘旻为北京(太原)留守。不久,刘知远又加刘旻为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
948年(后汉乾祐元年),刘知远病逝,其子刘承祐继位,刘旻被任命为检校太师、兼侍中。949年(乾祐二年),又兼任中书令。
当时刘承祐年少即位,朝政都掌握在顾命大臣手中。刘旻因与顾命大臣中的郭威有旧怨,心中非常不安。后来,刘旻在判官郑珙的建议下,以防备契丹为名,招募亡命之徒,修缮兵甲战具,充实府库,并断绝给朝廷的贡赋。同时对朝廷的命令,大都拒不奉行。
950年(乾祐三年),郭威在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不久攻入开封,刘承祐遇害。郭威因没得到后汉大臣的拥戴,不敢立即称帝,便派宰相冯道等前往徐州去迎刘赟(刘知远养子,刘旻之子)到汴京继位。刘旻本打算起兵入京,得知后大喜道:“我儿子当皇帝,我还担心什么。”于是没有起兵。
同年十二月,郭威被拥立为帝,建立后周,废刘赟为湘阴公,刘旻便请求让刘赟到太原。此时刘赟已经被杀了,郭威只能对刘旻好言抚慰。
951年(后周广顺元年),刘旻也在太原称帝,继续沿用后汉的国号和乾祐年号,并派遣通事舍人李鋋出使契丹寻求
援助。
契丹皇帝耶律阮遣使到北汉,称周国每年愿送钱十万缗。刘旻派宰相郑珙施以重金,并自称侄皇帝,称耶律阮为叔父,同时请求册封。耶律阮便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
不久,耶律阮被害,耶律璟继位。刘旻又派遣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出使契丹,向耶律璟借兵。耶律璟命萧禹厥率五万兵马帮助刘旻。
同年九月,刘旻与契丹军兵出阴地关(今山西霍邑北),攻打晋州(今山西临汾)。在后周枢密使王峻的抵挡下,两军相持六十余日,刘旻被迫撤兵。正逢天降大雪,北汉军损失惨重,回到太原的只有六七成。
952年(北汉乾祐五年),刘旻攻府州(今陕西府谷),不仅被折德扆击退,还丢失了岢岚军(今山西岢岚)。
从此之后,刘旻再也不敢入侵后周。北汉既要供养军队,又要对契丹进贡,所以赋税很重,导致民不聊生,国内百姓很多都逃到后周境内。
954年(乾祐七年)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继位。刘旻遣使再次向契丹借兵,契丹大将杨衮率兵马十万前来援助。刘旻以张元徽为先锋,自己率起兵三万攻打潞州(今山西长治)。张元徽在太平驿(今襄垣西)击败潞州军,进围潞州。
柴荣闻听刘旻入寇,力排众议,率军亲征。刘旻不知柴荣亲征,绕过潞州,率兵南下,驻军于高平(今山西高平)。
两军摆好阵势后,刘旻见周军兵少,心存轻视,对诸将道:“我们自己就能击败周军,何必再向契丹借兵呢。今日不但能击破周军,也能震慑契丹。”众将都赞同此言。
杨衮看过周军阵势后,对刘旻道:“这是劲敌,不要轻易进兵。”刘旻不听,道:“时机不可失,您不要再说了,看我用兵。”杨衮心中很不高兴。当时东北风突然转为南风,刘旻不听王得中的劝谏,命张元徽进兵,攻打周军樊爱能、何徽部。
两军刚交战,樊爱能、何徽便大败而走,其部下士兵纷纷投降北汉,高呼万岁。柴荣大惊,亲自率亲兵督战。周军见皇帝出阵,都舍命力战。
刘旻见柴荣亲自出阵,便命张元徽乘胜进兵。结果张元徽马失前蹄,被周军斩杀。张元徽一死,北汉士气大挫。此时,南风更加强盛,北汉军大败,刘旻也止不住溃势。而杨衮深恨刘旻之言,也不救援,率军退走。不久,后周大将刘词率后军赶到,乘胜追击。刘旻再次大败,辎重、车驾等都被周军缴获。刘旻与十余人翻山而逃,历尽艰辛方才逃回太原。
柴荣在潞州休整一番,斩杀樊爱能、何徽等败军之将,然后率军进围太原,又派符彦卿、史彦超防备契丹。柴荣围困太原两月,不能破城,又因契丹来援,这才班师离去。
刘旻因高平兵败,太原被围,忧愤成疾,将国事全都交托给次子刘承钧,命其监国。同年十一月,刘旻病死,终年六十岁。其子刘承钧继位。 956年(乾祐九年),刘旻被葬于交城北山,庙号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