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律历志》将黎山老母称为“骊山女”,是因其生活在骊山一带之故:“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骊山女亦为天子,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
同时在骊山,还有另一位女神女娲的信仰,《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的记载。骊山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座骑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温汤,供人民沐浴,能医治多种皮肤顽症,故曰神汤,又是骊山老母之圣德也。
骊山老母不仅是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远古尊神,汉族民间祭祀老母的活动也由来已久。六月十三日是骊山老母庙会,历时五天,届时,各地香客、民众数万人上山朝拜、祭祀这位功德无量的远古尊神,是正其源而志其德也。
相传樊梨花、钟无艳都曾师从于此人。
《史记·秦本纪》:“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湡,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汉书·律历志》载张寿王言:“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考骊山女为胥轩妻,正当商、周之间,意其为人,必有非巢囊眨詈钏服,故后世传闻有‘为天子’之事,而唐、宋以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
据这两种文献记载,骊山老母是戎胥轩的妻子,并为戎胥轩生育了后代。关于戎胥轩记载,按照历代史籍的说法,戎胥轩是秦始皇的先祖,秦国历代君王皆是他和骊山老母之子中潏的后代,换句话说,骊山老母也是秦始皇的先祖。
秦国的历代王陵,自秦昭襄王开始,便建立在骊山之上,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曾祖父秦昭襄王、曾祖母唐太后和叶阳后、祖父秦孝文王、祖母夏姬和华阳夫人、父亲秦庄襄王、母亲赵姬,以及秦始皇本人皆葬在骊山王陵。秦昭襄王之所以选择骊山为家族陵园,恐怕也与其先祖戎胥轩和骊山女有莫大关系。
所以说,秦国历代君主都是戎胥轩与骊山老母的后代。不过据民间传说,秦始皇在游历骊山时,曾经迷恋过骊山老母的美色,气得骊山老母从此不再以年轻貌美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是这个传说出现在秦始皇去世的一千年之后,或许秦始皇生前太残暴了,以至于后人幻想出用骊山老母来惩戒他,其实这些都是子虚乌有的传说,因为秦始皇自己就是骊山老母与戎胥轩的后代,后人的穿凿附会反而是玷污了骊山老母的人格。
据《骊山老母玄妙真经》记载:老母乃斗姥所化,为上八洞古仙女也。斗姥者,乃先天元始阴神,因其形相象征道体,故又称先天道姥天尊。斗姥上灵光圆大天宝月,号曰九灵太妙中天梵?斗姥元君,因沐浴於九曲华池中,涌出白玉龟台、神獬宝座,斗姥登宝座之上,放无极光明,化生九苞金莲,应现九皇道体,为北斗众星之母,综领七元星君、功沾三界,德润群生,故又称无极大天尊。
《集仙录》所载:骊山老母天姿绰约,风华绝代,尝作阁道於骊山。秦时始皇帝游此遇之,惊其艳,欲侮之!因受老母施法以惩,乃罢。自此之后化为老妪,人遂以老母称之。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八引《集仙录》略谓:
唐代李筌好神仙之道,在嵩山,得黄帝《阴符经》,抄读数千遍,但不晓其义。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李筌说《阴符经》玄义。讲毕,为时已久,母曰:“观子若有饥色,吾有麦饭,相与为食。”因自袖中出一瓢,令筌于谷中取水。水既满,瓢忽沉泉中。筌回原处,老母已不见,只见麦饭数升,筌食麦饭后,绝粒。后入山访道,不知所终。
另一说,殷周之间有骊山女,为戎胥轩妻,亲附于周,为诸侯所推服,唐宋后遂以为女仙,尊为“老母”。在通俗小说或戏曲中,骊山老母也称“黎山老母”或“梨山老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