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孔颖达

孔颖达(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孔安之子,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经学家、大儒、经学家、易学家。孔颖达少年时跟从刘焯学习。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被授予河内郡博士。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征召其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晋升为国子博士。次年,封为曲阜县男爵,转给事中。贞观六年(632年),孔颖达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又迁太子右庶子,协同魏征撰修《隋史》,并兼任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637年),孔颖达参与编撰《五礼》,晋升为子爵。次年,拜国子祭酒,主持太学,孔颖达奉诏与颜师古等人编写《五经》义训。贞观十八年(644年),其画像被悬挂在凌烟阁,以示荣宠。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孔颖达逝世,陪葬昭陵。孔颖达所主持编撰《五经正义》,对中国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易学,企图将义理和象数两大流派调合起来,对玄学派的易学理论进行某种改造和修正,成为由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其还阐发了教育主张和思想,从古代人性论的角度出发强调教育对国家发展、民乐其业的作用,同时也强调了儒家经典著作的知识性和化民成俗的意义,对唐学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学术思想上,孔颖达能适应唐初开放兼容的时代,对前人用玄学思想注经的内容也有意识地吸收,注重经学教育的普及化和实用性,这对后世的儒学教育有直接影响。亦著有《论三代易名》《周易玄谈》六卷,今佚。

  • 冲远,一作仲达、冲澹
  • 所处时代北齐→北周→隋朝→唐朝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冀州衡水
  • 出生日期574年(北齐后主武平五年)
  • 逝世日期648年(贞观二十二年)
  • 主要成就总结儒家经学
  • 主要作品《五经正义》
  • 本名孔颖达
  • 地位唐初十八学士之一

年少有名

建德六年(574年),孔颖达出生。

孔颖达581年,孔颖达8岁,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文帝初年颇重儒术,“超抉奇隽,厚赏诸儒”,自京师达于四方,大兴学校,广置生徒。“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被史书称为:“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孔颖达也在这个时候走上了正规学习的轨道。因悟性特佳而“日诵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年长一些后,尤其明悉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还兼善历算之学,亦长于解属文。

孔颖达同郡人刘焯名重海内,孔颖达造访时,刘焯一开始不不以礼相待,但一经孔颖达向他执经问难、发表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发人之所未发,于是改容敬之。孔颖达坚决辞归,刘焯坚决要留孔颖达,孔颖达谢绝了。回家之后,孔颖达以教育授人知识为务。

大业初年,孔颖达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后来,隋炀帝广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令国子秘书学士与天下大儒辨论,门下省纳言(侍中)杨达评第高下,以颖达为最。由于当时孔颖达年少,“先辈宿儒”对比不上他而心怀羞耻,于是暗中派遣刺客欲加害孔颖达,幸得杨玄感将孔颖达藏于府中,才使孔颖达幸免于难。之后,孔颖达补官位空缺而成为太学助教。因为隋末战乱而避乱于武牢,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时,引孔颖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

官职累迁

武德九年(626年),孔颖达被擢授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孔颖达被封为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唐太宗刚刚即位,留心各种政务,颖达多次进忠言因而备受亲待。唐太宗曾问孔颖达说:"《论语》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孔颖达回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对孔颖达的回答十分赞许。

贞观六年(632年),累计除去旧职而任国子司业。一年多以后,升迁太子右庶子,仍兼任国子司业。与许多儒官议历及明堂,他们都赞同孔颖达之说。又与魏徵撰成《隋史》,加位散骑常侍。

贞观十一年(637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都谘决之。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庶人承乾让孔颖达撰《孝经义疏》,孔颖达因文见意,更广规讽之道,学者称之。唐太宗因为颖达曾多次匡谏太子,于是赏赐孔颖达与左庶子于志宁各黄金一斤、绢百匹。

唐五学士图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国子祭酒,仍侍讲东宫。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国学举行祭祀先圣孔子的释奠大礼,命孔颖达讲解《孝经》。讲解完后,孔颖达呈上《释奠颂》,唐太宗下手诏来称赞孔颖达。后来,李承乾不循法度,孔颖达每次都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都长大了,哪适合你这样让他没面子?"孔颖达回答道:"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更加深切,承乾不能纳。

此前,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受诏撰定《五经》义训,总共一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唐太宗下诏曰:"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颖达物三百段。当时又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批驳颖达所撰《正义》,唐太宗下诏令孔颖达更改,孔颖达最终没有完成更改便去世了。

致仕终老

贞观十七年(643年),因年老退休。

贞观十八年(644年),图形于凌烟阁,赞词为:"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号宪,享年七十五。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