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同薇一家康同薇,是康有为的女儿,字文僴,号薇君,生于1878年12月。有一个勇于改革的父亲和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使康同薇从小免去了缠足之苦。她的榜样作用还影响了妹妹们,康家的新一代女性都不再缠足,也不穿耳眼,而且她还成了不缠足运动的开路先锋。父亲和叔叔常拿她做例子,说明天足的好处,缠足的危害,推动不缠足运动向全国发展。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亲的有意培养,使同薇自小就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像自强之道,救国之法,变革之事,她都能说出一二,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和事业上的积极追随者。家学渊源、自身天赋和后天努力,又使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历史地理、文化典籍、西学知识皆有较深的造诣。父亲说她“天资颇颖,勤学强记”。康有为从1886年就开始收集资料准备编撰《日本变政考》,但他不懂日文,很伤脑筋,于是就鼓励小同薇学习日文,以便将来大派用场。同薇不负父望,几年下来日语水平直线上长。她十五岁时就开始替父亲翻译日文书籍。1898年同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报,也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编务、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教育
康有为认为“欲窥孔子之学者,必于《春秋》”。后世之所以进步,变乱之所以减少,是《春秋》思想发扬的结果。《春秋》微言大义,包涵了孔子改制的思想。在阐释《春秋》经义的典籍中,有古文经学派的《左传》和今文经学派的《公羊传》、《榖梁传》三家。康有为信服今文经学派,他说《左传》但为鲁史,不传经义,要想把握孔子改制思想的奥义,还要从《公羊》、《榖梁》二传入门。为了还《国语》之原貌,需要一番审视甄别,去伪存真的功夫。而这个很有意义的学术任务由康同薇承担。这要有渊博的学识和极大的耐心,也是一项繁重的文字工作,对于一个年轻的女孩来说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据说这项工作做了十多年,直到1911年才有眉目。此外同薇还以二十四史为根据,编辑整理《各国风俗制度考》,作为她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并以此验证社会人群进化的道理。
成长
康有为非常关心女儿的成长,同薇看什么书,学哪些科目,都得到他的悉心指导。在康有为的理想中,同薇最好做个报馆主笔或编辑记者,成为一个知识女性;而同薇确实是朝这一方向发展的。为了当报馆主笔,她发奋阅读,不断练笔,写出的文章很有气势。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在澳门创办,同薇真的成了一名记者。由于她掌握了英、日两门外语,因此又做了兼职翻译。《知新报》极力宣传康有为的维新主张,鼓吹变法理论,评议时政,报道中外近事,介绍西学,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康同薇在《知新报》第三十二、五十二册上发表的《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女学利弊说》等论文有相当见地,是她的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
工作
1897年2月22日,维新派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作为华南宣传阵地。《知新报》创刊后不久,康同薇就担任该报的日文翻译并参与撰稿。据《知新报》第32册的《本馆告白》(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初一日,1897年9月26日)向读者告知近几期《知新报》的日文翻译由康同薇担任,“近刊之日本报大半为南海先生之女公子康同薇(原名薇君)所译,揭之于此以免掠美。”①由于告白没有声明康同薇是正式的日文翻译,这可能同康同薇代替暂时离开的日文翻译,到了第43册(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1898年2月11日)康同薇就开始完全接替《知新报》日文翻译山本正义,“本馆去年所聘之日文翻译山本正义、英文翻译陈君焯如皆已因故自行辞去。嗣后所译日文拟请南海康文僴女史任之,其英文翻译则添聘香山容君廉臣与旧聘之新会周君灵生总其事。此布”②。据笔者统计,她的日文资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日文报纸:日本《内阁官报》、《东京日日新闻》、《长崎新报》、《大阪每日新闻》、《东京时事新闻报》、《东京时事西文报》、日本《时事新报》、日本《太阳报》、日本《新闻报》等。
除了在《知新报》担任日文翻译外,康同薇还是该报的撰稿人之一,她的《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女学利弊说》分别发表于《知新报》第32、52期期首。她的文章用一气呵成的排比句式、古今中外纵横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她要求变法以“振士气”、兴女学以强国的强烈愿望,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显示了较深的文字功底与深厚的知识积累,与当时《知新报》的其他撰稿人的水平不分伯仲。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康同薇至少在1897年9月26日已经参与《知新报》的工作,到1898年2月11日开始成为该报的正式人员,这些新闻活动均早于裘毓芳在1898年5月11日开始《无锡白话报》的活动。因此,康同薇应该是中国第一个女性新闻工作者。
思想
在《论中国之衰由于士气不振》中,她提出了什么是“士”的标准和“士气”与国家民族兴衰的关系,强调“士”要爱国救国,担当起其应该担当的责任。接着她引证中外事例说明“士”盛则其国强,“士”寡则其国弱的道理,认为中国积弱积贫,数十年变法而不强的原因就是由士习的积弊造成士气不振。所以她呼吁要像公车上书那样,激励士气,合天下之士气,专心国事,中国必可救,国家必能强。在《女学利弊说》中,她介绍了欧美国家的女子教育情况,阐明女子教育与国家强弱之间的关系,提出“遍立小学校于乡,使举国之女粗知礼义,略通书札,则节目举矣;分立中学校于邑,讲求有用之学,大去邪僻之习,则道德立矣……”可以说,康同薇对中国女子教育的重视和对女学的精辟论述,在近代教育史上有先导作用。1898年7月,康同薇在上海与梁启超夫人李惠仙等共同创办了《女学报》,这是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的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其开创意义不可低估。
康同薇一家在庚子勤王的那些日子里,康同薇是父亲在香港的全权代表。从康有为写给女儿同薇的多封信中可看出,大到勤王大业的成败,小到家中琐事的安排,他都与同薇商量,并交她去做。康有为听说有人在香港报纸上撰文攻击他,立即写信叫同薇去见港督夫人,为自己辩护。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他想假列强之力迫慈禧下台,于是告诉同薇:“吾党欲再起,万不可使其速和,汝暇可多作文,交香港《士必报》,言若那拉再临朝,诸贼柄政,必再杀西人云云以耸之。”同薇发挥自己的文字特长,不断撰文,配合父亲作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