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桓伊

桓伊

桓伊
桓伊(生卒年不详),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 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东晋将领、名士、著名音乐家,镇南将军桓宣族子,其父桓景,曾任丹阳尹。桓伊少有武干,性标悟简率,历任大司马参军、淮南太守、 历阳太守、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升建威将军、 历阳及淮南二郡太守等。封宣城县子, 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以淝水之功晋爵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 假节都督江州、荆州十郡及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召为护军将军。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于任内去世,追赠右将军、散骑常侍,谥号“烈”。桓伊为人谦素,善吹笛,号称“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称,著名琴曲《梅花三弄》是根据他的笛谱改编的。桓伊挽歌与袁山松的《行路难》﹑羊昙唱乐并称为“三绝”。曾参与著名的淝水之战,同时在谢安功名太盛遭晋孝武帝猜忌之时演唱曹植的《怨歌行》以进谏,谢安亦为之倾倒。在江州刺史任上,桓伊对庐山的佛学、文化起了极大的贡献,对东林寺的组建亦居功至伟,“一往情深”是桓伊的典故。

  • 中文名桓伊
  • 别名字叔夏,小字子野,小名野王
  • 国籍中国东晋
  • 民族汉族
  • 出生地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
  • 职业将领,名士、音乐家
  • 主要成就吹笛号称“江左第一
  • 代表作品《笛上三弄》

桓伊有军事才干,聪颖敏悟且简朴直率,被王濛及刘惔两个名士所赏识,故多次参诸府军事,历仕至大司马桓温的参军。 随着前秦的强盛,东晋与前秦接壤的边境经常发生战事,朝廷议论选出能够捍卫疆土的守将,就选中了桓伊,并任用他为淮南太守。桓伊在任内安定当地,并且有效抵御外敌,故此及后就加

督豫州之十二郡及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升建威将军、历阳及淮南二郡太守。 

太和六年(371年),前秦派王鉴及张蚝领兵救援据守寿春的叛将袁真子袁瑾,桓伊与谢玄领兵击败他们,助桓温攻克寿春,平定叛变。战后因功封宣城县子,进都督豫州诸军事、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太元元年(376年)又在桓冲指命下率兵进军寿春,以缓解前秦对前凉的军事压力。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发生,桓伊与谢琰及谢玄等共同抗击前秦大军,最终大败前秦。战后桓伊因功封永脩县侯,并进号右军将军。 

桓伊在豫州十年,安抚当地,甚得人心。至太元九年(384年)桓冲去世,桓伊代其镇守江州,假节都督江州、荆州十郡及豫州四郡军事、江州刺史。桓伊到后,见江州不与北方政权接壤,认为应当宽大体恤人民。故此上疏以“江州虚耗、连岁不登”为由建议合并各小县并免收江州人民拖欠上缴的粮米,又提议移镇豫章。朝廷虽然命桓伊镇江州原治所寻阳,但其他请求都予以接纳。桓伊在任因着事宜去安抚和帮助人民,都很得百姓信赖。多年后被征召为护军将军,并获赐以右军将军府二千人跟随他,转归护军将军府。 

桓伊后来在任内去世,朝廷追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为。有墓于南昌城南蔡家坊石马街(今青云谱石马村)。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