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黄侃

黄侃(近代国学大师、语言文字学家)

黄侃
黄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中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音韵训诂学家、国学大师。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山西大学等任教授。黄侃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其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自成一家,多有创见。对于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黄侃主张根据《说文》和古音研究来研读《尔雅》。黄侃治学重视系统和条理,建立黄氏古声学体系,用古声学理论研究文字训诂。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他对于上古声韵系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古声十九纽说;古韵二十八部说;古音仅有平入二声说等。黄侃在《文心雕龙》、礼学、汉唐玄学等方面也都有独到的见解。学术之外,尤精古文诗词,文尚澹雅,上法晋宋。黄侃为学务精习,对于四史、群经义疏及小学基本著作都研读达十几遍、几十遍,对《说文》《广韵》尤为精熟,多有批注。主要著述有《音略》《声韵通例》《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声韵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汉唐玄学论》等。后人称黄侃与章太炎、刘师培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概述图参考资料:

  • 全名黄侃
  • 别名乔鼐、乔馨
  • 季刚,又字季子
  • 量守居士
  • 所处时代近现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886年4月3日
  • 逝世日期1935年10月8日
  • 逝世地南京
  • 主要成就古音十九纽、训诂学
  • 主要作品《黄侃论学杂著》、《集韵声类表》、《日知录校记》
  • 本名黄乔鼐
  • 国籍中国
  • 籍贯湖北蕲春
  •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

家世渊源

光绪十二年(1886年)4月3日(夏历二月廿九日)生于成都金玉街三道会馆。其父云鹄,字翔云,进士出身,长期在四川为官,曾任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等职,后官至四川按察使,为清代二品大员,为官清正廉明,有“黄青天”之誉,备受皇帝恩宠。黄侃自幼被其父送到蕲春附近的私塾读书。其父黄云鹄是知名的经学家,教子极严。

光绪十四年(1888年),黄侃随江叔海先生问字,初授《论语》。黄侃在童年时期开始反复阅读十三经,这对他后来进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光绪十六年(1890年),随父还居原籍湖北蕲春。黄侃五岁时随父亲黄云鹄去成都武侯祠游玩,回家之后竟然将祠壁上的绝大部分楹联朗声背诵了下来,黄侃的这一举动令父亲欣喜万分又惊诧不已。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黄侃随父至武昌,读经而外,纵览诸子、史传,能为诗文。13岁时,其父黄云鹄因患疟疾病逝于家。由于黄侃的生母是黄云鹄的侧室,而蕲春旧习则歧视庶出子女。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侃应县试,进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黄侃考入武昌文华普通中学堂,在校即与同乡田桐、董必武及宋教仁等同学宣扬革命先进思想,因而被开除学籍。

东渡留日

黄侃1905年,在父亲老友张之洞的资助下,留学日本。黄侃至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在早稻田大学,他遇到在武昌文普通学堂时的同学宋教仁。当年8月,同盟会于东京成立,黄侃列名会籍。

1906年5月章太炎到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总编辑。时中国留学生聚居东京逾万人,竞趋章太炎门下请业。黄侃也随众往谒。刚到门前,见壁间大书四语,曰:“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这本是引用东汉戴良的话,黄侃见后,觉得章太炎太狂妄,殊难接近。这一次黄侃见章太炎,并没有“但愿一识韩荆州”之想,想来两人都是孤傲之人,后来有人形容这一对师生为“一对疯子”。黄侃经常看《民报》,对章太炎的文章极为钦佩。通过对《民报》的不断阅读,黄侃对章太炎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渐渐消除了误解,从此,他也不断为《民报》撰稿。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赏识。

1907年秋,章太炎听说黄侃将归国省亲,对他说:“务学莫如务求师。回顾国内,能为君师者少,君乡人杨惺吾(守敬)治舆地非不精,察君意似不欲务此。瑞安孙仲容(诒让)先生尚在,君归可往见之。”黄侃未立即答应。章太炎说道:“君如不即归,必欲得师,如仆亦可。”黄侃遽然起,即日执贽往,叩头称弟子。随即偕苏曼殊搬入小川町章太炎住所,日相追随,在学习音韵、说文的同时,积极为《民报》撰稿。章太炎亦感黄侃聪敏颖悟异于他人,尝叹曰:“常言学问进展,如日行千里,今汝是一日万里也!”

1907年,以运甓、不佞、信川等笔名写作《释侠》《专一之驱满主义》《哀贫民》等文,刊于章太炎主编之《民报》。师事太炎先生。写有《新方言后序》《国故论衡序》。

1908年,回国侍母疾,不久,母逝,本于孝义,闭门定省,曾写定《春秋名字解诂补谊》诸稿。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时清廷命逮革命党人,胥吏欲捕之,遂仓皇离乡,再走日本,往依章师。日夕研讨国学。

1910年,返国还里,筹设孝义会,宣讲种族大义及中国危急状听者甚众。

退居沪上

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中国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论及清廷,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辛亥革命起,奔走江湖,然不欲谋仕宦,后退居沪上,主《民声日报》。

北京大学国文门第四次毕业典礼,黄侃为前排右一1914年,勤治故籍,研索《广韵》,综合前说,定古声十九类,古韵二十八部之目。有《仙道平论》《释若者》等文刊于《雅言》杂志。秋,黄侃应北京大学之聘,至北京大学国文系讲授《文学概论》《词章学》及《中国文学史》等课。

1915年2月,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遭到软禁,先囚于北京本司胡同,继而,又被移到龙泉寺,并派巡警守门,后又被软禁于东城钱粮胡同某宅(北京四大凶宅之一)。在钱粮胡同的居所,章太炎可读书写作,亲友和弟子也可前来探望,但就是不给他出门的自由。黄侃此时正接受北大之聘来京担任教授之职,辗转打听到章氏下落,前往探视。见章寂寞一人,主动要求留下来伴宿,侍奉老师,同时请他讲文学史。此时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黄却主动前来作伴问学,患难见真情,章深为感动。一连数月,黄早出晚归,白天外出教书,晚上师生秉烛谈学,直至深夜。但一天深夜,警察却强行把黄侃驱逐了出去,且不准其他客人来访。章氏见黄被逼走,见客自由又被剥夺,愤而绝食,后在马叙伦巧妙劝说下才放弃绝食。

黄侃讲《文选》和《文心雕龙》十分传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学生。冯友兰说:“他上课的时候,听讲的人最多,他在课堂上讲《文选》和《文心雕龙》,这些书我以前连书名都没听说过的。”黄善于吟诵诗章,抑扬顿挫,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所以,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园一种流行的调子,被师生们戏称为“黄调”。在当时宿舍中,到晚上,各处都可以听到“黄调”。不仅如此,北大学生冯友兰放假回家,还照着黄侃的路数,选了些诗文,给他的妹妹冯沅君(后为陆侃如夫人)讲解,教她“黄调”,引她走上了文学的道路。

转教武昌

黄侃日记1919年,于《国故月刊》《国民月刊》发表《广韵佚字》《毛诗正韵评》等文。因与胡适等人不谐,转教武昌高等师范。

1920年,在《唯是学报》发表《声韵通例》《与友人论治小学书》等。并为《说文》《尔雅》等作讲章。

1923年,仍任教武昌,有《音略》《释公士大夫》《文心雕龙札记》等刊于《华国月刊》《国学卮林》。

1925年,作《中国文学概谈》《文学记微》等文,刊于《晨报》副刊。

1926年,出任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校务维持会主任(相当于校长)。

辗转北方

1927年,应聘北京师范大学,秋后转教东北大学。

1928年,南下应南京中央大学聘,讲章有《礼学略说》《唐七言诗式》诸稿。先后同事有汪东、胡小石、汪辟疆、陈伯弢、王伯沆、吴梅等。

1931年,于《金陵学报》《金声》是发表《诗音上作平证》《章炳麟黄侃往来论韵书》等,讲《三礼通论》,批注《尔雅义疏》。

1933年,出版《日知录校记》。

病逝南京

1935年,因病逝世于南京。逝前讲授《说文部首》及史汉文例。遗稿有《尔雅郝疏订补》《说文注》《广韵注》《切韵表》《集韵声类表》《古韵谱》等。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