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黄榦

黄榦(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黄榦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一字季直,号勉斋,祖籍福建长乐(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南宋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知漳州黄瑀第四子,朱熹门婿。淳熙三年(1176年),接受刘清之的推荐,就学于朱熹,勤奋刻苦,颇得朱熹的赏识,迎娶朱熹的次女。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临终前,视为道统传人,历任临川县令、丰安军通判、知汉阳军、知安庆知府,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返乡致仕,专事讲学,编礼著书。嘉定十四年(1221年),去世,谥号文肃。其诗清新淡雅,文多质直,不事雕饰。文集有《黄勉斋先生文集》8卷、《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40卷、《周易系辞传解》1卷、《仪礼经传通解续》29卷、《孝经本旨》1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10卷、《勉斋先生讲义》1卷、《晦庵先生语续录》46卷等。

  • 直卿
  • 勉斋
  • 所处时代南宋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福州
  • 出生日期1152年
  • 逝世日期1221年
  • 主要成就朱子传人,发扬朱子之学
  • 主要作品《黄勉斋先生文集》
  • 本名黄榦(gàn )
  • 职业儒者,教育家,官员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号勉斋。祖籍长乐县,徙居闽县(今福州市区)。宋淳熙二年(1175年),其兄任职吉州,黄榦从行,结识刘清之(子澄)。清之奇其才,书荐于朱熹。时大雪,黄榦至崇安五夫里拜访,不料朱熹已外出,黄榦留住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次年春,朱熹归。

黄榦(gan)自见朱熹,便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朱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淳熙九年,朱熹以仲女为其妻。绍熙五年(1194年),授迪功郎,监台州酒务。时竹林精舍建成,朱熹致书黄榦,请其“代即讲席”,并编《礼书》。庆元二年(1196年),“伪学”之禁起,朱熹罢祠落职,仍讲学不辍。黄榦于建阳潭溪建潭溪精舍,为其“讲道著书之地”,亦为朱熹往来云谷、考亭憩息之所。翌年,丁母忧,黄榦奔丧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讲学,从者甚众。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命黄榦收《礼书》底本,补辑成之;并手书与他决别道:“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朱熹病逝,黄榦守丧3年毕。调监嘉兴石门酒库,揭露库吏勾结奸商“公造私酒”,官酒不卖,反而自卖私酒之行径。嘉定元年(1208年),黄榦力主“壮国势而消外侮”。先后任江西临川令、新淦令及安徽丰安军通判。嘉定八年(1215年),知湖北汉阳军,面对严重旱灾,筹集赈荒米7万馀石,分甲乙丙丁四等赈粜,活者万家。嘉定十年(1217年),调知安庆府,亲自督修郡城,备战守,保障安庆境内不受金兵侵扰,当地士民称赞道:“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次年,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嘉定十二年(1219年)十月,返回福州;次年致仕,专事讲学,弟子日盛,编礼著书,孜孜不倦。病逝后,于绍定六年(1233年),诏赠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年)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州建勉斋书院纪念他,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黄勉斋祠。著有《朱熹行状》、《勉斋集》、《书传》、《易解》、《孝经本旨》、《四书通释》、《仪礼通解》等。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