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以渐画像傅以渐生而颖悟强识,三岁能诵书,五岁熟记经史,不遗一字,十岁工属文,博极群书。从莘县少司空孙肇兴讲明理学,二十岁以第一名补邑庠,不久补廪。清顺治二年(1645),以乡试第八名考取举人。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会试,考中进士,夺清代首科殿试状元。任弘文院修撰。次年,即充任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1648),任《明史》纂修官。顺治八年(1651)书成,任国史院侍讲。顺治九年(1652)正月,又充《清太宗实录》纂修官。次年正月,迁秘书院侍讲学士;五月,迁少詹事。闰六月,提升为国史院学士;七月,受命教习庶吉士。顺治十一年(1654),迁内秘书院大学士。一日,顺治帝问群臣曰:“‘厄要’二字,其义何分?”皆莫对。公曰:“自彼得之谓‘厄’,自我守之谓‘要’。”上甚喜,有大用意。
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奉旨陈时务,又承命作《资政要览》后序。二月上疏安民大计,受到皇帝赞许,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充文武殿试读卷官。当时正编写清太祖、清太宗《圣训》及《通鉴全书》,傅以渐均任总裁官。又承旨撰写《内则衍义》,逢户部呈进《新编赋役全书》,也命傅以渐复核,倍受皇帝器重。
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京察,傅以渐上疏自陈,乞罢归乡,皇帝亲批御旨:“卿辅弼重臣,醇诚朴慎,勤劳密勿,倚任方殷,岂可引例求退?著益抒猷念,佐成化理”(《清史列传》卷五)。次年二月,傅以渐与庶子曹本荣又奉旨汇注《易经》,仅用10个月的时间,编成《易经通注》一书。
傅以渐墓顺治十五年(1658)二月,傅以渐偕同学士李霨充任会试主考官。按旧例,考官入闱均携带书籍,而这一年却被定为禁例。傅以渐上疏请求:“凡出题应用书籍,敕部照例给发,庶免漏误”(同上)。经过部议决定:令内监察验以后,仍准携入。傅以渐因闱中咯血,又上疏乞归,说:“入闱七日,幸朱卷尚未誊进,乞赐另遣一员,同李霨任事”(同上)。皇帝降旨说:“知卿偶恙,著力疾料理闱事”(同上)。傅以渐只好带病主考完会试。顺治十五年(1658)9月,清廷参照明代官制改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衔,授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十月请病假回原籍疗养。
傅氏陵园康熙帝亲题圣旨碑顺治十六年(1659)十一月,因病休超过一年,自乞罢黜,皇帝旨命:“加意调理。稍痊即来京入直办事。不必引请处分”(同上)。次年三月京察,傅以渐再次自陈乞罢,皇帝仍然温旨慰留:“卿清慎素著,佐理有年。著加意调摄,痊日即来京供职,不必求罢”(同上)。顺治十八年(1661),闻顺治帝崩,直京奔丧后,又以病告归。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清圣祖康熙皇帝即位,傅以渐再一次上疏乞归,遂解任回原籍。康熙四年(1665)四月去世,终年57岁,遗言勿请恤请谥,葬于聊城傅家坟祖茔。康熙帝曾为其御笔亲题对联:“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圣朝元老。“又题“忠朴清慎,文行端良”八字,是对其一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事亲至孝,宗族乡党及亲友有困难者必设法周济,听说百姓有疾苦,则慨叹拯济,乡里有义举,必帮助成全而不居功。平生从无疾言厉色,不论老少贵贱,都加以善待。工作之余,手不释卷,录书载笔,皆端楷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