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杜预

杜预(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

杜预
杜预(222年-285年初),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曹魏散骑常侍杜恕之子。杜预出身京兆杜氏。初仕曹魏,任尚书郎,后成为权臣司马昭的幕僚,封丰乐亭侯。西晋建立后,历任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等职,与贾充等修《晋律》。咸宁四年(278年)接替羊祜出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他积极备战,支持晋武帝司马炎对孙吴作战,并在咸宁五年(279年)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战后因功进封当阳县侯,仍镇荆州。在战后仍讲武备战,兴建学校,督修水利,被时人称为“杜父”。后被征入朝,拜司隶校尉,于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逝于邓县,终年六十三岁。获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他与张斐对《晋律》的注解,在当时有“张杜律”之称。其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他也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概述图来源)

  • 全名杜预
  • 别名杜武库、杜父
  • 元凯
  • 谥号
  • 所处时代魏晋时期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
  • 出生日期222年
  • 逝世日期285年
  • 逝世地邓县
  • 主要成就灭亡孙吴,统一天下镇守襄阳,兴建水利注解晋律,修订历法
  • 最高官职司隶校尉、镇南大将军→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赠)
  • 封爵丰乐亭侯→当阳县侯

出生大族

杜预的祖父杜畿,像取自1933年修《江苏江阴青旸镇杜氏世谱》杜预出身关中士族京兆杜氏。祖父杜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魏文帝时任尚书仆射。杜预的父亲杜恕,长期居家不仕,魏明帝时任散骑常侍等职,他为人忠义、正直,与朝廷中的权臣关系不合,称病隐居。明帝去世后,被起用为河东太守。“高平陵之变”后,被减死发配,于嘉平四年(252年)卒于章武郡。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他特别喜欢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同时,杜预也明于国家兴废之道,常说:“立德是我无法企及的,立功立言差不多可以做到。”但因为父亲与掌权的司马懿有矛盾,所以他一直得不到任用。

入幕为僚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死后,由其子司马昭接掌朝政。司马昭执政期间,司马氏已经成为曹魏政权最大的政治集团。司马昭在掌握了政权后,为了巩固、扩大统治基础,广招人才。在这一背景下,杜预也被用为尚书郎,同时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甘露二年(257年),河东人乐祥上书陈述杜畿的功绩,于是司马氏封杜预为丰乐亭侯,食邑一百户,承袭父爵。任尚书郎四年后,杜预转参相国府军事,成为司马昭的重要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蜀汉。杜预被委任为主力军统帅、镇西将军钟会的长史。魏军攻灭蜀汉后,钟会联合蜀汉降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行的魏将,以割据益州。次年(264年)正月,钟会在实施计划时,被乱兵杀死。在这场变乱中,钟会的许多僚属都遇害,只有杜预凭借智慧幸免于难。事后,杜预被增封食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改议制度

杜预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杜预转为晋臣,并于泰始(265年-274年)中期担任守(代理)河南尹一职。

自咸熙元年(264年)起,司马昭委托荀勖、贾充、裴秀、郑冲等人改制礼仪、法律、官制。其中车骑将军贾充等负责制订律令,杜预也受命参与这项工作,是《晋律》主要的注解者。这部法律即是泰始四年(268年)颁布的《晋律》,它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

在任河南尹时,杜预认为洛阳是教化天下的基点,由近到远,但凡施政行文,务必以国家大政方针为准。他受诏制定了升降赏罚官吏的考核条例,建议仿效唐尧的上古之政,去繁从简,顺其自然;同时认为要选拔明达的官员,各自考核辖区内的官吏。任职一年后,每年各选上等、下等者一人,以六年为期,拔擢优者,裁汰劣者。以此来改变当时官场相互包庇的陋习。随后,他受到了素来不和的司隶校尉石鉴的弹劾,被免去职位。

秦凉平乱

主词条:秦凉之变

杜预像,取自《江苏江阴青旸镇杜氏世谱》泰始六年(270年)六月,司马炎启用杜预出镇边关,先为安西将军军司,后任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杜预刚刚在秦州就任,石鉴也以安西将军之职都督秦州诸军事,成为杜预的上司。

当时,杜预所在的陇右地区很不安定,河西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起兵造反,势力很大,司马炎派去镇压的将领,不是战败,就是被杀。石鉴官报私仇,命令只有三百士兵、百匹战马的杜预出击。杜预识破石鉴的阴谋,不肯去送死。他顶撞石鉴说,草盛马肥的六月根本不适合同鲜卑人作战,另外政府军队的兵源给养问题也必须集中力量预先解决,所以交战的时间只能定在第二年的春天。杜预把他的意见归纳为“五不可,四不须”。杜预拒绝出兵,激怒了石鉴。石鉴以杜预擅自装饰城门、官舍,“乏军兴”为由,将他逮捕并送交廷尉治罪。多亏杜预驸马的身份,在“八议”的赦免范围,才保住性命,但仍丢掉了爵位。不久,石鉴在一次战斗中,被秃发树机能打得惨败,事实证明杜预的意见是正确的。

七载度支

泰始七年(271年)十一月,居住在山西地区的匈奴人在酋帅刘猛的带领下武装暴动。由于杜预明于筹略,善于规划,朝廷重新启用,命他以“散侯”身份参谋军国大谋。很快,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掌管政府的经济财政事宜。此后一直到咸宁四年(278年),杜预共担任了七年的度支尚书。其间,因为石鉴回师后报功不实,与杜预互相攻击,二人一并被免职,杜预再次“以侯兼本职”。数年后,仍被授为度支尚书。

在任上,杜预共向晋武帝提出过五十多项治国治军的建议,其中包括常平仓的兴建、谷价的调整、盐运的管理、课调的制定和边防的建置等等。此外,他还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行科学发明。杜预成功制造人排新器,并复制出久已失传的欹器(周朝太庙的礼器),献给司马炎,受到司马炎的称赞。

泰始十年(274年),武元皇后杨艳逝世。后来,武元皇后的灵柩将迁到峻阳陵。按旧丧制,安葬以后,皇帝和群臣即可以脱孝服。尚书上奏,认为皇太子也应脱孝服。杜预提议“皇太子应守古代丧制,服丧三年”,司马炎同意。

为了解决洛阳的交通问题,他力排众议,在孟津渡口主持修建了富平津大桥。在建桥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杜预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桥建成后,司马炎带着百官到桥边设宴,举杯向杜预祝酒说:“不是你,此桥是不能建成的。”杜预回答说:“不是陛下的英明,臣也不能施展微小的技巧。”杜预发现当时通行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计算,纠正了其中的差舛,修订出《二元乾度历》。此历经过验证,终于取代时历,通行于世。

杜预画像咸宁四年(278年)秋,兖豫诸州郡连降暴雨,西晋统治区域内大面积涝灾,晋武帝下诏求计。杜预曾前后两次上书陈述救灾计划。这两篇收在《晋书·食货志》中的奏章是后人研究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文献材料。由于杜预对当时灾情作过调查研究,所以他对灾情原因的分析和所提出的救灾办法,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他指出,粗放滥垦、火耕水耨和水利设施(陂堨)年久失修是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根本原因。“陂堨岁决,良田变生蒲苇,人居沮泽之际。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皆陂之害也。陂多则土薄水浅,潦不下润。故每有水雨,辄复横流,延及陆田。”杜预认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坏陂宣泻。“以常理言之,无为多积无用之水,况于今者水涝瓮溢,大为灾害。臣以为与其失当,宁泻之不蓄。”那些建造比较合理的“汉氏旧陂旧堨及山谷私家小陂,皆当修缮以积水”。对“魏氏以来所造立及诸因雨决溢蒲苇、马肠陂之类,皆决沥之”。“宜大坏兖豫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至于灾民,除靠政府救济官谷外,还可以让他们借助水产作眼下日给。坏陂的计划如果能实现,“水去之后,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至春大种五谷,五谷必丰,此又明年益也”。杜预还建议把典牧不供耕驾的种牛租借给灾民。在上书中,杜预对西晋政府的办事效率表示忧虑。他谴责某些部门、个别官吏只从自身利害出发,彼此纷争,互相推诿,使一些地区的救灾工作不能继续下去。

杜预在朝中七年,斟酌处理国家大事,不可胜数,受到朝野称美。时人称他为“杜武库”,意指其博学多通,就像武库一样,无所不有。

三陈平吴策

支持灭吴的晋武帝司马炎,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西晋建立时,全国尚未统一。当时孙吴政权仍控制着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不过,孙吴的国力比西晋要弱,再加上政局动荡,很难同西晋抗衡。司马炎登位以后一直想发动灭吴战争,但晋廷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除羊祜、张华等少数大臣支持司马炎的想法外,大多数人态度暧昧。朝廷中的一些实力派人物,如贾充、荀勖等则持有不同见解,以致错过了一些灭掉孙吴的极好的战机。

咸宁四年(278年)春季,荆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羊祜突然病重,一直优柔寡断的司马炎有些后悔,想让羊祜带病出征,但羊祜很快去世了。临终前,羊祜向司马炎举荐杜预接替自己,认为他完全可以担此重任。羊祜举荐杜预,一方面是因为在朝廷内部的争论中,杜预始终站在羊祜一边,积极支持灭吴战争;另一方则是因为杜预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杜预驻守的襄阳是西晋南部边境荆州的首府。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一个荆州,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战争一开始,杜预的首要任务是夺取孙吴的荆州。

十一月,司马炎改任杜预为镇南大将军。受命之后,杜预南下襄阳(今湖北襄阳),为即将开始的灭吴战争作战前准备。

杜预到达荆州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同时派兵奇袭西陵。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是孙吴的西部边镇,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只要晋军能突破西陵,益州的水师就可以顺流而下,驰骋荆州。对于西陵的重要性,孙吴也早有注意。孙吴大将陆逊曾指出,西陵是孙吴的西大门,丢掉西陵则整个荆州不保。所以,从陆逊到他的儿子陆抗,从没有放松过对西陵的控制。但杜预发现自陆抗死后,吴主孙皓逐渐削减了这里的兵力。只是驻守在这里的总督是孙吴的名将张政;不除张政,西陵很可能成为未来战争中晋军前进途中的巨大障碍。于是,杜预实施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从军队中挑选了一批精壮的将士,突然偷袭张政。张政虽然对杜预的到来有所警惕,但万万没有想到,他一到任就来偷袭,由于没有准备吃了败仗。张政害怕孙皓惩罚他,没有如实报告情况。杜预早了解孙皓生性多疑,对臣下不很信任,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虏送到孙吴的首都建邺(今南京)。孙皓果然中计,气急败坏地召回张政,任命武昌监刘宪接替他的职务。在大战之前,敌人将帅移易,军心动荡,这就为晋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咸宁五年(279年)八月,杜预准备就绪后,上书司马炎请求开战。

这时,驻守在扬州前线的晋军主帅王浑上表声称孙吴要发倾国之兵攻打晋朝。反对派乘机说三道四,使得司马炎对杜预的请战迟疑不决,最后竟同意将灭吴的计划推迟到下一年。

杜预得知司马炎变卦,非常着急。他再一次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他说,孙吴的兵力相当紧张,只能集中力量保住夏口以东,连西线也无力增援。杜预婉转地批评司马炎听信谣言,放弃灭吴大计,实际上是纵敌养患,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他认为,灭吴战争胜券稳操,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损失什么。对于杜预的上书,司马炎仍然迟迟不置可否。杜预又急又气,第三次上书请求立即开战。他愤怒地批评反对派既不顾国家利益,又怕别人立功的阴暗心理和可耻行径。杜预还向司马炎指出,由于我们要攻打孙吴的消息已经泄露,孙吴可能要采取对策,那必将给我们灭亡孙吴的战争带来许多新的困难。当杜预的这次上书被人送到司马炎那里的时候,大臣张华正在陪司马炎下棋。张华看到信后,立即推开棋盘,劝司马炎不要再优柔寡断了,恳求他采纳杜预的建议。这时候,贾充、荀勖等人又反对攻吴。由于杜预的几次上书,把攻打孙吴的形势剖析得一清二楚,司马炎终于下定决心,立即发兵南征。

功成不居

主词条:晋灭吴之战

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调集大军二十多万,兵分六路,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在这次战争中并没有担任主帅,晋武帝只是任命他为西线指挥,具体任务是取江陵、占荆州,并且在荆州地区负责调遣益州刺史王濬的水师。晋灭吴之战,柏杨绘

太康元年(280年)正月,杜预陈兵于江陵外。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不想在这里消耗时间和兵力,对它只是围而不歼。在切断了江陵和外部的联系之后,他立即调动参军樊显、尹林、邓圭、襄阳太守周奇等率一部分兵力沿江而上,向西进攻,夺取沿岸城池。一个漆黑的夜晚,杜预又派出牙门管定、周旨、伍巢等领锐卒八百人作为奇兵,偷袭江南的乐乡。这支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长江。他们按照主帅的计谋,一方面在山上到处点火,树立旗帜,虚张声势;一方面分兵袭击乐乡附近的各个要害地区。这样一来,把乐乡城里的吴军都督孙歆吓得坐卧不安,他在给吴都督伍延的信中说:“从北方来的各军,真像飞过长江一样。”各处的吴军也人心惶惶,不敢随意行动;有吴国百姓上万口前来投降。接着,杜预的这支人马埋伏在乐乡城外,等待时机攻城。正巧,这时候有一支吴军从江岸返回乐乡;杜预的将士就乔装打扮,混杂在吴军的队伍里溜进城里,活捉了孙歆。杜预设计巧取乐乡,使部下将士十分钦佩。他们传诵歌谣说:“以计代战一当万(主帅用计谋打仗,真是以一当万啊)!”

二月,在扫清江陵的外围之后,杜预部进逼江陵。伍延假称请降,而仍在城墙上列兵防守,杜预攻下了江陵城,占据荆州。至此,长江上游平定,从沅湘以南直至交州、广州一带,孙吴的州郡都望风归顺,奉送印绶。杜预安抚降者,又借兵威,迁徙将士及屯戍人家以充实江北。南方州郡故地都安置了地方官,荆州肃然,使得投降的吴人有归家之感。

接着,杜预挥师东进,配合其他地区各路晋军攻打孙吴的都城建邺。有人对连续进军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提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不服水土容易感染疾疫,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现在我们接连取胜,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就会迎刃而解了。”杜预的意见终于为大家所接受,以后战争的形势正像杜预所预言的那样发展着。

整个灭吴一役,杜预功勋卓著,共斩杀、俘虏孙吴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西晋灭亡孙吴的战争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绩是非常突出的。

西晋灭吴后,杜预率师凯旋,因功进封当阳县侯,增加食邑至九千六百户,其子杜耽也受封为亭侯,食邑千户;更赐杜预八千匹绢,让他继续镇守襄阳。杜预回镇以后,屡次向司马炎陈述自己的家族世代为吏,认为武功不是自己擅长的,请求退职。但不被朝廷允许。

战后,杜预反对天下安定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他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任职期间,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杜预把荆州军队的防卫重点集中到了对付当地少数民族方面。

在荆州,杜预兴建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础上,他引滍水、淯水两江之水入田,使一万余顷农田受益。为了使屯田和普通民田均能得到灌溉,杜预又把水渠按照地段标上界石。杜预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一万余里,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沟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

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杜父”,并歌颂说:“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

安逝归途

后来,杜预被征调到中央政府任司隶校尉,加位特进。太康五年闰十二月(285年初),他在途中行至邓县时逝世,终年六十三岁,司马炎闻讯甚为哀悼,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

临终之前,杜预先留下遗言说:

上古时人不合葬,他们明白死生之道,生则有识,死则全无。中古圣人改为合葬,大概是认为分葬、合葬本无定则,主要是为了示教于生者。自此以后,大人、君子或合葬或分葬,人生的事还没有弄清楚,哪能知道死后的事,所以各以自己的愿望行事。我以前做台郎,曾因公事经过密县的邢山。山上有一坟墓,我问农夫,说是郑大夫祭仲的墓,有人说是子产的墓,于是率领随从人员去祭奠参观。坟墓造在山顶上,四望无遮无碍,山脉南北走向而墓斜向东北,朝新郑县城,意为不忘本。墓的隧道只堵塞后面而前面敞开,不填土,告诉人们里面没有珍宝,不需要重隔深埋。山上多美石却不取用,不过是收集洧水边的自然卵石砌墓,以不劳工巧为贵,且此石于世上无用。君子推崇这种葬法有节俭之情,小人无利可取,所以经历千载而完整无损,这是由俭得来的。我去年春天入朝,因郭氏丧亡,按陪陵的旧制,自己上表在洛阳东首阳山之南营造将来的墓穴。所得的地盘中有一小山,其高显然比不上邢山,但是东仰二陵,西望宫阙,南观伊洛,北望夷叔,旷然远望,心情安适。所以栽树开道,作好建墓准备。到时候都用洛水圆石,开隧道向南,规模样式仿效郑大夫,想以俭约来保全坟墓,棺木、器皿、衣物,都要与此相称。

到杜预离开人世后,其子孙就按遗嘱安葬了他。

后世地位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诏令历代先贤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杜预。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杜预。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杜预。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杜预亦位列其中。

杜预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历史人物。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