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蔡蒙吉

蔡蒙吉(南宋爱国诗人、抗元英雄)

蔡蒙吉
蔡蒙吉(1245—1276),广东梅州人,南宋爱国诗人、抗元民族英雄,著名社会活动家。12岁中进士,被时人誉为“神童进士”,授迪功郎,后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其祖父蔡若霖、父亲蔡定夫均为进士,因此当地有蔡府“一门三进士”之佳话。中进士后,他关心桑梓教育,曾捐出故里创办义学,教化乡人。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朝廷下诏四方勤王,蔡蒙吉被梅州知州汤执中任命为梅州签书事、义兵总督,组织义兵抗元。公元1276年,率孤军与元军作战,城陷被俘,英勇不屈从容就义,被元将易正大杀害于兴宁,年仅32岁。文天祥光复梅州后,亲自为蔡蒙吉举行国葬,并亲自作祭文,称赞和表彰他的忠义爱国。文天祥为表其坚贞,亲题“忠节乡贤”榜其乡,并在原籍松源祠堂内,亲书“忠孝廉节”四字表其忠。后人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在梅城、松口先后建有七贤堂、七贤亭、五忠祠、七贤书院、九贤书院、蔡蒙吉纪念碑、蒙吉书院、蒙吉大道、蒙吉大桥、蒙吉文化公园、蒙吉文化长廊等纪念性建筑,并主编出版了《蔡蒙吉史略》、《蔡氏文化荟萃》、《蔡蒙吉文化研究》等著作,创作了歌曲和MV《客家先贤蔡蒙吉》、《蔡蒙吉戏》等文艺作品。在明朝,梅州境内的大部分为潮州府所辖,蔡蒙吉亦被奉祀在潮州府的乡贤祠。蔡蒙吉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

  • 全名蔡蒙吉
  • 梅庵
  • 所处时代南宋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梅州松源镇金星村
  • 出生日期1245年
  • 逝世日期1276年
  • 主要成就广东古八贤之一

蔡蒙吉,宇梅庵,籍贯广东省梅州松源镇金星村,出生、居住地在梅州城“县治南八十步”,即现梅城西牛岗墟、曾井一带,那里南宋时期应该有官家私邸一类的蔡氏住宅。

于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应童子科,考取进士,时年十二,官授从政郎、义兵总督等职。

蔡蒙吉在梅任职期间,曾创建松源堡义学,开创了梅州设义学之先河。梅州从此文教日兴,终成“文化之乡”。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蔡蒙吉故居

蔡蒙吉出身于书香门第,祖若霖,父定夫,均为进士,加上他自已,真正“一门三进士”,无比勋贵。“蔡若霖(蒙吉祖父)嘉定四年辛未科进士,钦州推官。”“蔡定夫,若霖子,淳祐四年甲辰科进士,广州清海军节度判官。”

宋宝佑元年至景定年间(1253年-1264年),进士侯安国来梅州任梅州教授,隶籍于城东攀桂坊,以免除入学者徭役来鼓励梅人读书。清郝玉麟主修的《广东通志》人物列传载:“侯安国本闽之宁化人。宋时由乡贡进士,教授梅州。乐其风土,因家焉梅州僻处岭南,经学草昧。安国倡导之,文风日盛。”

蔡蒙吉博学强记,加上家学渊源,八九岁已能背诵五经,侯安国任梅州教授,在孔庙讲学,蔡蒙吉又入孔庙拜侯安国为师,更使蔡蒙吉学业精进,深研《春秋》,精通其义。

宋宝佑四年(1256年),十二岁的蔡蒙吉应试童子科,登丙辰科进士及第,被称为南宋“神童进士”,至十五岁,朝庭授职迪功郎,为此,当时梅州程乡县令(《嘉应州志》:绍兴十四年(1144年)又复置梅州,仍下辖程乡县,属广南东路。)贾全在其住宅门口立“童魁坊”以彰其绩。

蔡蒙吉二十五岁进京再试铨衡复中第一,朝命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此时,梅州官府为表彰蔡氏功业,在蔡府门前又立一牌匾“德泽坊”。“德泽坊”与“童魁坊”应是两个坊表授于同一府第。

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南侵,长江上游告急,宋廷诏令天下兵马勤王。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文天祥奉诏书勤王抗元。这消息传出,在闽粤赣边之赣南、闽西、梅州三地,客家人各宗族亦发动组织义军,“八千弟子走勤王”,此前,蔡蒙吉受南宋朝庭加三资授从政郎韶州司户兼司法,蔡蒙吉未之任因战事起,梅州知州汤执中请他出任梅州签书事义兵统督,蔡蒙吉临危受命,捐出薪俸与家产充实军饷,并在松源老家捐出私人土地创办“义学”。

景炎元年(1276年),元将易正大率兵由浙江向福建进攻,一路势如破竹,福州、泉州一带南宋守军不敢抵抗、望风而降,一路推进,攻向梅州,州官怯战降敌,蔡蒙吉坚持抵抗,统率义军与之激战,守城半月,“州人士死者十盖八九,井邑皆空。”(黄遵宪《已亥杂诗》),终因援绝而兵败被俘,监禁于兴宁县。元将令其部属陈一元施尽酷刑迫其投降,蒙吉坚决拒绝并加痛斥:“吾只知尽忠报国,岂肯从人奴而苟生”,遂被杀害。临刑时,神态自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翌年三月,文天祥收复梅州,任命随从谢新为梅州令尉,为表彰蔡蒙吉之气节,以棺殓尸,迁葬于桃尧练坑村。后人为纪念这位抗元英雄,在梅城、松口先后建有七贤堂、七贤亭及蔡蒙吉纪念碑等。

蔡蒙吉以奋力抗元而就义,“童魁坊”、“德泽坊”不被保护,同时毁于战火。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