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陶渊明归隐:诗酒背后的柴米之困

公元405年秋八月,彭泽县衙门前青石板响起木屐声。41岁的陶渊明解下官印,腰间五斗米的布袋在步履行进间碰撞出沉闷的“噗噗”声——那不是玉佩的清鸣,而是微薄俸禄的真实重量。《宋书》记载这一刻时写道:“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这句千古名言背后,站着一个即将坠入生存寒冬的男人。

一、褡裢里的经济学:五斗米撑不起理想

陶渊明放弃的真是区区日薪吗?《晋起居注》透露:东晋县令年俸四百斛,实发不足三成。这串五斗米实则是士族体制下“俸禄虚高”的符号。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审核:古月今人)
展开阅读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