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注意培养太子朱标,以便长期能统治江山。朱元璋在给朱标选老师时也很谨慎,最终选择了文学“大家”宋濂作为朱标的老师,同时封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在多位开国元勋和朱元璋的多重教导下,朱标德才兼备,他继承了母亲马皇后的仁慈,在皇室子弟中备受尊敬。在朱元璋看来,朱标继承明朝后会是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但在1391年,朱标在巡视陕西省后,重病而死。
此时继承问题被提上日程,但朱元璋并没有在其他皇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而是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为什么让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朱标的儿子。对于朱标的离去朱元璋是非常伤心和自责的,古代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理应由长子继承皇位,但如果皇帝的其他儿子有才能、有德行,也可以成为继承人。这件事在朝中争论了几个月,最后朱元璋决定立前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继承人,这立即引来许多大臣的反对,也激起了朱元璋次子朱棣的不满。尽管有反对意见,朱元璋还是坚定地把皇位传给孙子的决心,毫不动摇。事实上,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首先,朱元璋爱他的长子朱标,但在太子去世后,他把爱和希望寄托在朱允文身上。此外,朱允文聪明温和,具有帝王的仁慈宽厚,有利于社会稳定。而朱棣野心勃勃,心腹众多,朱元璋觉得当时的明朝需要一个仁慈、和谐的君主。所以让朱允炆继位在一定程度上是朱元璋对朱标的补偿和怀念,而且朱允炆作为他的父亲从小就善良好学,所以也很受朱元璋的喜爱。他也很受朱元璋的喜欢,朱元璋重视长子继承制,而朱允炆是长孙,所以继承的顺序自然是朱允炆。其他的国王都没有什么才能,唯一能与朱标相提并论的是燕王朱棣,但他是朱元璋和一个韩国女人所生。
但是朱元璋的决定肯定不能让百官和皇子们从心底里服从,朱元璋在位时因众人畏惧没人敢反,但是朱元璋死后阻止不了皇子们反叛之心。从而引发了后来的“靖难”之变,因为朱允文的软弱以及对朝政和军事指挥的无能,而朱棣对皇位有势在必得的野心以及他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导致朱允文被取而代之,历史上又一次因为皇位之争而导致的亲人相残就这样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