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晋灭亡以后,北方便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大混战时期,入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的统治者之间,不断互相攻打兼并,混战了一百余年。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这个混战的局面。北魏末年,相继爆发了边地六镇、关陇、河北等地的抗暴斗争。这些武装起义不仅瓦解了北魏的统治,也打击了豪门世族的势力。一些世家大族或者被杀,或者带领宗族逃窜外地。从此,北方门阀世族势力就逐渐走向衰落。曾经对北魏政权有重大影响的崔、卢、李、郑、王、韦、裴、柳、杨、杜等著姓大族,至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时期,已经一蹶不振了,而汉化的鲜卑贵族和鲜卑化的汉族寒门地主,则大为杨烕。尽管豪门世族势力日趋衰落,但九品中正选官制却未立即随之废除,旧的习惯势力尚未断绝。
北魏沿袭曹魏之制,在各州、郡设置中正,掌管选举。在魏孝文帝以前,对中正的选择比较慎重,一般都选“德高乡国者”充任。
若是边州小郡,人物稀少的,就并入其他州郡,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州郡,则不置中正。北魏定制,州郡中正必於每年年终把品评人物等第送交吏部,由吏部铨择可否以定去留。秀才必须兼用考试,凡对策居中上者,则予叙用。魏孝文帝从小饱读经书,加以他天资聪明,又有祖母冯太后的精心培养,很快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五岁即帝位,由冯太后临朝称制,做了近二十年的儿皇帝,至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死,他才亲政。当时北魏东南部定州(今河北定县)一带,经常发生骚乱。魏孝文帝想派一个得力的大臣去镇守这个重镇,可是考察了朝内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适合的人选;中正所推选的人才,也没有一个合格。后来,他想起了曾在宫中做过厨师的赵海是个合适的人选。赵海本是晋末凉州(今甘肃武威)人,后来到北魏宫中做厨师。因为他工作认真,又博览经书,很有见识,所以在北魏世祖太武皇帝时,便被提拔为朝廷官员。
不过,由于当时推行九品选官制,官吏的选拔非常重视门第资历。赵梅既不是皇亲国戚,又出身寒微,一直没有任过重要职务。魏孝文帝经过考察,决定派赵海出镇定州。他亲自为赵海设宴送行,并对他说:“平时宫中大小侍臣都喜欢听你谈古论今,朕小时也曾听你讲过历史上兴废的故事,觉得你很有才干。朕决定派你去镇守定洲,今天特地为你饯行。”
赵海急忙起立向魏孝文帝施礼说:“微臣生性愚蠢,才智低下,恐怕有负圣意。”魏孝文帝说:“……昔日周文王访贤,成为千古美谈,而朕在位数年,一直没有重用你,可见寡人比周文王差远了。朕今日派你去镇守定州,希望你能施展胸中.之奇谋,把定州这个地方治理好,莫负朕望啊!”赵海非常感激魏孝文帝对自己的信任,急忙叩头谢恩,说:“微臣一宫中厨师,却受皇上如此器重,臣虽肝脑涂地,也万死不辞!”
赵海到定州后,廉洁奉公,秉公施政,对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严惩不贷,并鼓励百姓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不长的时间里,定州一带百姓安居乐业,骚乱平总。流落他乡的百姓纷纷回归故里,附近州县的许多居民也藤自愿迁入定州。不久,魏孝文帝外出巡视,经过定州一带时,只见这里男耕女织,市井繁荣,一片太平景象,十分高兴,连连称赞赵海治理定州的政绩,并正式任命他为定州刺史,奖励赵海布帛500匹,谷250石。魏孝文帝还对随行的文武官员说:“从今以后,我们国家要随材授用,赏罚分明。无论什么人,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治国安邦的才能,就要升迁。”后来,赵海官至镇南大将军,晋封为王。
魏孝文帝不仅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而且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积极促进者。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汉化改革,摒弃民族偏见,大胆任用汉族官员。迁都洛阳以后,他听说汉族地主李冲很有才干,就任命他为尚书(北魏时为皇帝掌管文书奏章的官职),并经常和李冲合榻对饮,商讨军国大事,总结历代王朝兴废的经验教训。
有一次,魏孝文帝和李冲谈论人才和门第的关系时,李冲说;“国家兴亡,系于用人。以臣之见,选拔官吏不能只重视门第高低,出身贵贱,应该选拔有实际才干的人。”虽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选官所造成的门阀制度十分森严,但魏孝文帝并没有否定李冲的建议。他曾向主管选拔官吏的官员许下诺言:“谁能给朕推举一名才高望重的人,准许他休息三天。对那些举贤不热心的官员,魏孝文帝则经常批评他们。有一次,他对几位侍臣说:“你们在朕身边工作多年,却没有提出过一项好的建议,也没有推荐过一个能干的人,更没有弹劾过一个不称职的官吏,这就是你们的过错了。”结果,这几位官员有的被罚,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官。
王肃本是南朝人,因父兄被萧颐所杀,太和十七年(493年)跑到北方。魏孝文帝听说他很有才干,又非常熟悉南朝的政治制度,便立即以隆重的仪式接见了他,并授以高官。后来,王肃对北魏改订官制,推行汉化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清石是江南有名的士绅,世世代代在江南做官。当时南北对立,经常发生战争。王清石到了北方以后,担心魏孝文帝不信任检,整天抑郁寡欢。魏孝文帝不汉没有疑虑,反而把他请到宫中,安慰他说:“你不要因为自己是江南人而自嫌,朕知你很有才能,你什么吋候想见朕都行,你想说什么都可以,不要有什么顾虑,更不要产生自卑情绪。”
由于魏孝文帝消除民族偏见,重用汉官,并打破了九品中正的门阀观念,引起了鲜卑人的埋怨,说他“亲近汉人,疏远本族”。但魏孝文帝深信,要奠定北魏的基业,必须广泛招纳汉族地主中的有识之士,以吸取汉族地主的统治经验。他对鲜卑贵族的不满情绪不予理睬,对那些顽固的反对者,采取了严格的制裁擠施。在门阀制度十分森严的魏晋时期,魏孝文帝能理直气壮地尊贤任能,大胆重用汉官,是难能可贵的。史书说他“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有“经纬天地”的才能,并非虚美。在魏孝文帝时期,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并没有认真实行过。但到了魏宣武帝时,又在大小州郡设置中正。由于这时对中正的选择极不慎重,造成一些庸鄙之辈操纵了选举大权。他们对人物的品评极端紊乱,所选不得其人,甚至有“杂类冒登清流”的现象。正始(504-503年)以后,便废除中正,而规定凡是要当官的人,必须找到现任官员作为担保,方可留用。
魏孝庄帝时,对官员的选举极为慎重,他曾下诏选择“德才文艺政事强直者”为官,并规定,县令、郡守、刺使,凡能按标准选出才德兼备者,赏一阶;凡举非其人者,黜一阶。这样,就纠正了基层选官时枉法徇私之积弊。孝庄帝还规定,郡守、县令六年一任,任满后过六年方可再叙用。
北齐沿袭后魏的选举制度,各州郡也设立中正官,但特别重视考课之法,皇帝本人经常坐朝考问秀才、孝廉。
总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已开始打破士庶界限,这反映了庶族地主的愿望和要求,加以农民起义的扫荡,使得门阀制度受到了冲击而产生了极大的动摇,给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奏起了一支送葬曲,为隋唐时代科举选官制度的创立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