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益州作为天府之地,是重要争夺对象。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从他手里夺到益州。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刘禅向邓艾大军投降,曹魏占据益州。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提倡国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的春秋大义,而刘璋、刘禅选择投降显然违背了春秋大义。问题是刘璋、刘禅这两位益州当时的执权者明知违背了春秋大义,为什么还会选择投降呢?
本文以为,刘璋、刘禅之所以选择投降,与流行于当时益州的思想观念,即儒士对国家、百姓、人生的见解和看法在特殊时期发生变化有着重要关系。在这一时期,两位执政者不再固守国君死社稷的春秋大义,选择了他们认为合理的做法。而且,后来占领益州的蜀汉政府大幅任用具有这些思想观念的儒士兴教办学、发展文化,又使得这些思想观念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传播、获得认同,这也是刘禅选择投降虽遇到阻力但依然能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
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益州算是一方安定之土。外界动乱和益州安定这一环境对照,改变了益州儒士对人生的看法。儒家所提倡的“舍生取义”&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