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前期政治形势的特点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在《春秋》 一书记载的242年间,除去周王国以外的一百四、五十个诸侯国 中,吞并小国最多的是晋、楚、齐、秦以及后起于东南沿海的吴、越 等大国,此外,鲁、郑、卫等中等国家也吞并了一些小国。这个时期,各诸侯强国的经济已经有较大的发展,人口也在不断增长。这些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强大,自然是争霸的重要条件;而正确 地选任贤官能吏,也是増强政治和经济实力、富国强兵的重要措 施。因此,当时各大国都很注意人才的选用,就像东方的大国——齐,在公元前685年,公子小白即君位,是为齐桓公。
桓公为争夺霸主,首先就注意选拔人才。他接受鲍叔牙的建议,从鲁国迎回管 仲,而且不计射钩之仇,很亲切地和管仲交谈了三天二夜而无倦意。从谈话中,齐桓公知道管仲确实很有才能,便决定拜他为相,并诚恳地自省说:“我爱好游猎,又贪恋女色,这是影响建立霸业的。”管仲说:“其实这些都是小事。君王不能成就霸业的主要原因:一是不知贤能;二是知贤不能用;三是用贤而不能信任;四是贤才与小人并用。好比建造大厦不能只靠一根栋梁之材,浩瀚的大海不能只靠一条河流之水。君王如果决定要拜我为相,请同时起用五个杰出的人才!”
齐桓公询问五人姓名。管仲说:“管理官 吏、公平升迁,我不如公孙隰朋;管理农业,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