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经历
朱云,身高八尺有余,仪容伟岸,以勇力闻名。年轻时的时候喜欢结交游侠,借助宾客为自己报仇。一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他才改变行节,跟从博士白子友学习《易经》,又师从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无论是学习《易经》,还是学习《论语》,他都能传承师业。他洒脱不羁而能守大节,世人因此很尊重他。
汉元帝时,代理华阴县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 “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御史大夫是副宰相,位在九卿之上,不能不挑选。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略,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其能。”元帝就此事征询公卿大臣的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国家的股肱,是万民瞻仰的对象,圣明的君王都慎重地选择。古书上说,下民轻视大官,卑贱的人图谋成为掌权大臣,就会使国家动摇而人民不安宁啊.如今嘉从代理县丞而图谋大臣之位,想让一个平民超升在九卿之上,这不是重视国家、尊崇江山社稷的做法.从尧选拔舜,到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尚且试用之后才委以高官厚爵,又何况朱云之类的人呢?朱云一向喜欢勇武,多次犯法逃命,学习《周易》虽然很有水平,但他的德行仁义并没有什么为人称道的特异之处,御史大夫贡禹廉洁纯正,通晓经术,有伯夷、史鱼的风范,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妄加称颂举荐,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这种欺诈行为不能助长,应交给有关官员审讯查验,弄明白他的用心。”朱云没有被重用,嘉还因此获罪。
当朝辩经
当时,少府(官名,九卿之一)五鹿充宗很得汉元帝的宠信,他出身显贵,而且治学《梁丘易》。汉宣帝在位时就赞赏梁丘氏的《易经》解说,汉元帝也很喜好其解说,他想考辩梁丘氏与其他各家《易经》解说的异同,就命令五鹿充宗与《易经》其他各家辩论。因为五鹿充宗深得皇帝的宠信,而且能言善辩,诸儒不能与他相抗衡,都借口有病不敢与会。这时有人推荐朱云,汉元帝就把朱云召入朝中,让他与五鹿充宗辩论。朱云一点也不惧怕五鹿充宗,他提衣登堂,昂首提问,声音高吭,震动左右。双方开始辩论以后,他接连驳倒五鹿充宗,完胜对手。所以诸儒为他编了一句词儿:“五鹿高又高,朱云折其角。”
被诬治罪
朱云因为驳倒了五鹿充宗,被任命为博士,后迁为杜陵县(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县令,后因故意放走逃亡的人而获罪,碰上皇帝大赦,被荐举为方正,做了槐里县县令。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与五鹿充宗结成同党,朝中百官都害怕他们。只有御史中丞陈咸年轻而坚持高尚的志节,不依附石显等人,而与朱云相交。朱云多次上疏,说丞相韦玄成安身保位,不能有所进退,而陈咸多次抨击石显。过了很久,有关官员拷问朱云,怀疑他暗中唆使差吏杀人。群臣朝见时,元帝向丞相韦玄成询问朱云治理政务的成绩。韦玄成说朱云暴虐没有善政。当时陈咸在旁边,听见了韦玄成说的话,把它告诉了朱云。朱云上书为自己辩护,陈咸替他起草奏章草稿,请求皇帝批准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处理。结果,皇帝把这件事交给了丞相办理,丞相韦玄成布置属吏拷问朱云,将朱云定为杀人罪。朱云逃入长安,又找陈咸商议对策。丞相韦玄成全部查清了这些事,奏告皇上说:“陈咸身为宿卫皇宫、执掌法令的大臣,有幸得以进见皇上,却泄露所听到的话,私自告诉朱云,还替朱云起草奏章草稿,想使皇上让他处理朱云的案件,后来明知朱云是亡命的罪人,却和他相勾结,因此官吏抓不到朱云。”皇上于是下令把陈咸、朱云关进监狱,判了减死为城旦(服五年兵役,夜里筑长城,白天防敌寇站岗)的刑罚。陈咸、朱云就被废黜禁锢,一直到汉元帝去世。
归乡闲居
汉成帝时,朱云求见皇帝,当廷弹劾成帝的老师张禹,惹得震怒,险被治罪,在辛庆忌的极力争取之后下才留得性命,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户县(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的颖村中,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来,所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小生想把我当成你的属吏么?”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
朱云传授学业,挑选学生,选众人中好的然后收为弟子。九江郡人严望及侄子严元,能传承朱云所学,都成为博士。
简朴入葬
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须容身,墓穴只须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