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佑之,1891年3月13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古罗镇飞风嘴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5岁启蒙,11岁就读完了家里所藏线装古典文学书籍近百册,被乡人誉为“秀才”。14岁考入宜宾县高级小学,因成绩优异,提前升入叙属联合中学。这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学府,师生中有着很强的爱国心,这对他影响很大。他的文章写的很出色,国文老师经常把他的作文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1915年,已经在四川高等农业学校学了两年的郑佑之,毅然投奔吕超部队,参加反对袁世凯的起义斗争。直到1917年讨袁斗争胜利,他才又离开了部队,回到了故乡古罗镇飞风嘴。
郑佑之决心从事教育事业,将知识广播于乡民之中,拨开那深厚的封建愚昧的迷雾,让民众觉醒。1921年,郑佑之通过大量工作,在宜宾北路的柳家乡创办了一所高初完全小学校,前去就读的学生十分踊跃。他亲自督学执教,深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1922年,恽代英约郑佑之在泸州川南师范学堂会面时,吸收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说是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成为共产主义思想在川南城乡的传播者,并指引李坤泰(赵一曼)等人走上了革命之路。
1924年春节刚过,根据党组织的指示,郑佑之回到离家只有三里路的普岗寺办起了公民小学校。那时候,他已是宜宾北路一带办学有方的师长,几乎人人都信赖他。所以,学校很快就办起来了,他亲自任教。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就走家串户,和学生的家长,和周围的群众谈心,讲革命道理。开始一个一个联系,然后几个、十几个在一起开会、学习,组织农协小组。郑佑之和农民有着深厚的交往,在川南享有“农王”之称。
1926年1月30日,宜宾建立第一个中共党的特别支部,郑佑之被选为第一任特支书记。同年秋,为了反对驻防荣县的二十四军旅长张志芳勾结县知事邓帮植,强派军费21万多银元,一年两征,派兵强收,他动员各中共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经过多方面的艰苦工作,决定以各镇团防为基本力量,正式成立了“川南农民革命军”,开展一场武装抗捐斗争。抗捐斗争很快得到响应,不到十天,48个场镇的团防和民团武装全部集中到了抗捐前线檬刺岩,参加“川南农民革命军”,共有武装人员和枪支800多,前来支援群众上千人。
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后,白色恐怖笼罩宜宾,中共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当时,郑佑之任中共宜宾县委书记为了保存力量,他把县委机关迁到了大塔农村。为了组织一次更大规模的农民暴动,他利用团防头目之间的矛盾,杀掉了大塔团正睢少林和徐场团正赵启文。后因盲动主义思想影响,在准备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行动,致使暴动失败。
1928年2月,郑佑之被选为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兼川南特委委员,领导自流井盐场和富顺炭厂的工人运动,同时组织荣县、威远农民暴动。
1929年9月,他调往川东,任中共合川县委书记,领导了马房街贫民抵抗驻军陈书农师强拆民房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又在旧历年底组织贫民列队游行,迫使县府当局向贫民发放了粮食。
1930年10月,调任中共江巴中心县委书记。次年3月任中共川东特委秘书长时,他针对当时重庆的叛徒、特务活动的情况,根据党的指示,派余宏文打进二十一军“特委会”,使敌人内部的各种行动,以至军事秘密,都及时地传递出来。他还大胆地做争取瓦解叛徒的工作,使中共党组织减少了危险。
1931年郑佑之即将调离重庆之际被捕,被关进了巴县大狱。每次提审,郑佑之都口舌如枪地痛斥敌人。多次交锋之后,敌人再不抱什么希望了。1931年12月30日,郑佑之被杀害,时年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