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全义

张全义(唐末五代时期政治、军事人物)

张全义
张全义(852年-926年),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人物,濮州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字国维,初名居言,唐僖宗赐名全义,朱温赐名宗奭,后梁灭亡后复名全义。张全义出身农民家庭,早年参与黄巢起义,在大齐政权担任吏部尚书、水运使。黄巢败走后,投靠河阳节度使诸葛爽,屡立战功,被诸葛爽表请为泽州刺史。诸葛爽死后,与李罕之一起另立门户,依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从光启三年(887年)开始任河南尹,割据洛阳。不久与李罕之反目,投奔宣武节度使朱温(朱全忠),任佑国军节度使,仍任河南尹,有时亦兼河阳节度使。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他曾短暂调任天平军节度使,封为东平王,唐哀帝继位后调回河南尹。后梁时进封魏王,后梁灭亡后投降后唐,改封齐王。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卸任河南尹,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同年因其所推荐平定邺都兵变的李嗣源卷入兵变,忧惧而死,享年七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忠肃”。张全义任河南尹近四十年之久,他生性勤俭,善抚军民,发展生产,政绩卓著,将沦为废墟的洛阳重建为一片乐土,被誉为“再造都畿”。

  • 全名张全义
  • 别名张宗奭
  • 国维
  • 谥号忠肃
  • 封号东平王(唐朝封)→魏王(后梁封)→齐王(后唐封)
  • 所处时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濮州临濮
  • 出生日期852年(大中六年)
  • 逝世日期926年4月29日(同光四年三月十五日)
  • 逝世地河南洛阳
  • 主要成就重建洛阳
  • 最高官职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太师(追赠)
  • 本名张居言

乱世割据

张全义世代务农,曾在临濮县衙做小吏,多次受到县令的困辱,于是就逃亡加入了黄巢的起义军。黄巢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充水运使。黄巢失败时,他到河阳(今河南孟州)投降唐河阳节度使诸葛爽,累升至裨校,屡立战功,诸葛爽表请唐廷任命他为泽州(今山西晋城)刺史。唐僖宗赐其名张全义。

光启二年(886年)十月,诸葛爽病死,大将刘经与张全义立诸葛爽之子诸葛仲方为留后。刘经与诸葛爽另一大将李罕之争夺洛阳渑池,为李罕之所败,退守河阳。诸葛仲方年幼,刘经派张全义前去抵敌,张全义却与李罕之结为同盟,调转矛头进攻刘经,结果被刘经打败,被迫与李罕之退保怀州(今河南沁阳)。适逢秦宗权部将孙儒攻陷河阳,刘经和诸葛仲方逃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张全义和李罕之分据怀州和泽州以抗拒孙儒。

光启三年(887年)六月,朱温击败秦宗权,孙儒亦在屠杀河阳全城后撤离。李罕之将张全义召至泽州,与他一起收集余众,李罕之占据河阳,张全义占据东都洛阳,并一起求援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任命其部将安金俊为泽州刺史,率骑兵协助李罕之和张全义,并上表请求李罕之为河阳节度使,张全义为河南尹,治理洛阳。

归降朱温

李罕之是张全义的“刻臂为盟,永同休戚”的患难之交,又是他的上级,两人本来相处甚欢。张全义为人勤俭,在洛阳治理有方,仓储户口逐渐充实,而李罕之治理无方,贪暴不法,军中乏食,所以经常向张全义求取军粮及缣帛,张全义起初都慷慨提供,次数多了,张全义也无法如数提供,而且稍微不如数,李罕之就逮捕洛阳官吏到河阳杖责,张全义手下将士都愤愤不平,唯独张全义说:“李太傅所求,奈何不与!”仍然竭力满足李罕之的需求。然而在表面的畏惧之下,张全义内心对李罕之已极为不满,李罕之也以为张全义服从自己,更加骄傲。

文德元年(888年)二月,李罕之出兵攻打护国节度使王重盈所据的晋(今山西临汾)、绛(今新绛)二州,王重盈秘密联络张全义,要他在背后捅李罕之一刀,于是张全义乘李罕之后方无备,派兵袭取了河阳,自任河阳节度使。李罕之无奈,投奔李克用,借骑兵七千回攻河阳,围困日久,城中食尽,张全义部“啖木屑以度朝夕”,向朱温求救。四月,朱温派丁会、葛从周、牛存节率兵数万救援才得以解围。朱温安排丁会守河阳,令张全义依旧担任河南尹,同年六月还专门在洛阳设置佑国军,让张全义当节度使。张全义对这一次救命之恩铭感于心,从此听命于朱温。

服事后梁

大顺元年(890年)十月,佑国节度使张全义加同平章事。景福元年(892年)二月,朱温推荐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光化元年(898年)十月,加侍中。天复元年(901年)五月,加中书令。

当时,唐昭宗正被镇国节度使韩建挟持于华州,朱温屡次上表请求东迁洛阳,昭宗虽不许,但朱温已命令张全义修缮洛阳宫殿,张全义也十分卖力,修了数年才竣工。天祐元年(904年)四月,唐昭宗抵达洛阳,张全义担心朱温对他不放心,就主动避让权位。朱温也担心张全义对自己的篡位阴谋“心有异同”,就顺水推舟,调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守中书令,封为东平王。朱温到处征战,都是张全义尽心尽力给他提供后勤保障。同年八月,昭宗被弑杀,十月,张全义来朝,朱温将他调回河南尹任上,兼忠武军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三年后,朱温建梁称帝,又命张全义兼河阳节度使,进封魏王,其后赐名宗奭。

开平二年(908年),朱温册拜张全义为太保,兼陕虢节度使、河阳尹。开平四年(910年),册拜太傅、河南尹、判六军,兼郑、滑等州节度使。乾化元年(911年),册拜太师。其时梁晋争霸,朱温自柏乡之战后处于不利局面,多次兵败于河北,张全义就搜刮卒伍铠马,每月献给朱温,以补其缺。乾化元年(911年)七月,朱温在张全义家里的会节园避暑,将张全义的妻子女儿全部强奸。张全义之子张继祚羞耻难当,想要杀死朱温,张全义制止说:“当年我被李罕之围困在河阳,每天吃木屑,只剩下一匹马,想杀掉来犒劳军士,死亡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而梁却出兵了,所以我才活到今天,这个大恩不能忘记!”张继祚便住手。朱温晚年,猜忌之心愈发强烈,张全义也成为怀疑对象。张全义的夫人储氏每次入宫见朱温时,都设法为丈夫说情。有时朱温怒不可遏,急召张全义,储氏谒见朱温,说:“张宗奭不过是个农夫,除掉荆棘,开坑荒地,经营洛阳三十多年,资助陛下创业。现在他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而您却怀疑他,这是为什么?”朱温就笑道:“我没有恶意,您老人家就不要再说了!”

投奔后唐

乾化二年(912年)闰六月,朱温被朱友珪弑杀,朱友珪任命张全义为守太尉、河南尹、宋亳节度使兼国计使。翌年二月,朱友贞杀朱友珪而自立,任命为张全义为洛京留守,兼镇河阳。贞明三年(917年)十一月,张全义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副元帅。但朱友贞倚靠赵岩、张汉杰,并不信任张全义;又任命无能的段凝为北面招讨使,负责抵御李存勖的攻势。张全义曾遣使启奏朱友贞,请求代段凝为北面招讨使,朱友贞不听。

张全义虽然身在后梁,但他有个弟弟张全武当初在河阳被李克用的军队俘虏,并得到厚待,张全义通过张全武这个渠道也常常秘密通款于太原。同光元年(923年,龙德三年)十月,李存勖入汴梁,后梁亡。十月二十七日,张全义从洛阳赶来,泥首待罪,并献马上千匹。李存勖安慰他很久,说:“卿家弟侄,幸复相见!”张全义跪在地上感激涕零。李存勖考虑他年老,令人扶着上殿,宴会甚欢,并命皇子李继岌、皇弟李存纪等待他以兄长之礼。

五年前,朱友贞曾打算到洛阳祭天,因战事吃紧而作罢,但祭天所需的仪仗器具一直保存着。张全义趁机对李存勖说:“请陛下便幸洛阳,臣已有郊礼之备。”李存勖大喜,第二天就拜他为尚书令、魏王、河南尹。同光二年(924年)二月,李存勖完成郊祀,又升张全义为守太尉、中书令、河南尹,改封齐王,兼领河阳三城节度使,赐“保忠归正安国功臣”号。此外,张全义还一直给刘皇后行贿,作为自己的保护伞,刘皇后也认他为义父。

忧惧而死

同光四年(926年),张全义卸下河南尹的职位,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尚书令。当年二月,赵在礼据魏州(邺都)发动兵变(邺都兵变),李存勖打算亲自征讨,大臣们则主张派李嗣源前往,李存勖本不答应,最后在张全义的力荐下才同意。可是李嗣源到魏州后,便卷入兵变,被变兵推为领袖,倒戈反攻洛阳。张全义闻变后,忧惧不食,于同年三月十五日(儒略历926年4月29日)死于洛阳家中。终年七十五岁。李嗣源即位后,追赠为张全义太师,赐谥号“忠肃”。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