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张伯英

张伯英(清末民国初书法家)

张伯英
张伯英(1871年-1949年),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县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

  • 中文名张伯英
  • 别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
  • 国籍中国
  • 民族汉族
  • 出生日期1871年
  • 逝世日期1949年
  • 毕业院校徐州云龙书院
  • 职业书法家,碑帖学家
  • 主要成就与张从仁等同乡编《黑龙江省志》
  • 出生地江苏徐州铜山区
  • 代表作品《如汉云九日登云龙山韵》《和汉云山楼共话》《又中秋》

书法更承其祖张达,其父张仁广(字溥原),纳赀为通判,居河南达30年。仁广善词章,尤喜书法,手不释卷。伯英幼承庭训,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伯英与其叔张从仁(字云生)年龄相若,幼年时一同就读于萧县李辅中家之私塾,授业于徐葵南先生,与其子徐树铮(字又铮)为同窗好友。塾师张永伟传教导,又跟随其外叔祖陈逊齐研习书画,后师从徐南葵,桂中行,冯煦等。

1887年,金坛冯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编修),应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之聘,任徐州云龙书院山长。伯英时年17岁,遂为冯煦入室弟子,受益匪浅,被誉为后起之秀。

1902年清廷补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试,张伯英与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是年,张氏叔侄为维持家计,开馆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来彭城,假馆舍(徐州府学),常于槐下读书。

1911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铁路局,与徐树铮同寓,伯英曾南游广州,复返南京,设馆数年而北上。

1914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徐树铮为陆军部次长,遂聘张伯英为秘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张伯英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再不涉足政坛。而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以艺术劳动谋求衣食。1949年,在贫病中逝于北京“小来禽馆”中。

张伯英张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精于识帖,辑有《来禽馆帖》10卷。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禽”等语,又追慕邢侗,故称小来禽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为张伯英所珍藏者,卷首有“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

日军占领北京后,张伯英隐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若粪土,坚决拒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张伯英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京津。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