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薛平

薛平(唐朝中期藩镇、将领)

薛平
薛平(753年—832年2月25日),字坦涂。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中期藩镇、将领,右武卫大将军薛仁贵曾孙、范阳节度使薛楚玉之孙、昭义节度使薛嵩之子。薛平出身河东薛氏南祖房,十二岁时为磁州刺史。后入朝任职,宿卫南衙三十年,历任左龙武大将军、义成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平卢节度使,在地方颇著政绩。宝历元年(826年),拜河中节度使,累封韩国公。大和四年(830年),被召为太子太保。次年,以司徒致仕。大和六年(832年),薛平去世,年八十。册赠太傅,谥号“成肃”。《全唐文》《唐文拾遗》录有其文。

  • 坦涂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日期753年
  • 逝世日期832年2月25日
  • 主要成就历官治绩突出
  • 主要作品《奏驺虞见状》《禁掠卖新罗人口奏》
  • 本名薛平
  • 官职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节度使、司徒
  • 爵位韩国公
  • 追赠太傅
  • 谥号成肃
  • 籍贯绛州龙门

护父归葬

薛平为唐高宗时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薛仁贵的曾孙。其父薛嵩任昭义节度使,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藩镇。薛平十二岁时,担任薛嵩所辖的磁州(今河北磁县)刺史。

大历八年(773年)正月,薛嵩去世,军吏们意图效仿河朔三镇的旧例,拥戴薛平出任节度留后。薛平并不推辞,表面答应下来。过后,他就将这一职位让给叔父薛崿,自己却在夜里悄悄护送父亲灵枢回归故里。

讨逆治河

守丧期满后,薛平被朝廷起用为右卫将军。从此,他宿卫南衙共三十年。宰相杜黄裳颇为器重薛平,特荐他为汝州(治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兼御史中丞,任内颇有政绩。

元和七年(812年),唐宪宗李纯发兵讨伐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治今河南汝南县)吴元济,特升迁薛平为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兼义成军节度使(即郑滑节度观察使)、御史大夫等职。滑州接邻淮西,薛平在讨伐淮西的前线,多次立有战功。

薛平任职的滑州城,位于黄河之滨,经常遭受水害。薛平经过调查得知黄河小道在卫州黎阳县(治今河南浚县东北)界,而黎阳为魏博藩镇地界。薛平即派人去魏博交涉占黎阳黄河故道加宽黄河河床的事宜。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答应了薛平的请求。于是薛平给黄河故道和故道与现流河道之间的农民更换了其他田地,然后在这一地区加宽河道二十里,以减缓水势,这样,滑州地区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水患。薛平在滑州任职六年,后入朝为左金吾大将军,不久再次复任义成军节度使。

节度两镇

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平定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叛乱之后,分平卢镇的淄、青、齐、登、莱五州为平卢军,任薛平为平卢节度、观察等使,并兼管对新罗、渤海两国的事务。

唐穆宗李恒即位不久,卢龙节度使刘总便上疏请弃官为僧,分其地为三道,其中以平(今河北卢龙)、蓟(今河北蓟县)、妫(今河北怀来东)、檀(今北京密云)为一道,任命薛平为节度使。但朝廷未予采纳。是年,成德兵马使王庭凑兵逼棣州(今山东惠民县东南),朝廷特命薛平出兵援救。薛平接到诏命后,遣部将李叔佐率兵两千前赴棣州。棣州刺史王稷供给军队物资不足,军士怨愤,于十一月乘夜溃逃。军士推队长马廷崟为首,连兵至七千人,转而直逼薛平坐镇的青州(今山东益都)。青州城中兵少,不足以抵抗逃兵。薛平便把府库钱财与自己的家财全部拿出,募得精兵二千人,出城迎城,大败逃兵,斩杀马廷崟,数千逃兵被杀。薛平自此威震一方。朝廷特诏加他为右仆射,进封魏国公。

薛平在平卢军任职六年,任内兵精粮足,徭赋均一,深得百姓爱戴。他任满被召入朝时,百姓们拦道挽留,一连几天,才得脱身。时人认为当时的节度使中,很少有人像薛平一样深得民心。

宝历元年(826年),薛平入朝,加检校左仆射,兼户部尚书。不久,又加封司空、河中尹,兼河中、绛、隰节度观察使。

大和二年(828年),薛平又兼管晋、慈二州,朝廷增其所辖兵三千人。后加检校司徒,改封韩国公。薛平在河中任职也是六年。

晚年逝世

大和四年(830年)三月,薛平被朝廷召拜为太子太保。

大和五年(831年),薛平上疏告老,以司徒致仕。

大和六年正月二十日(832年2月25日),薛平去世,终年八十岁。册赠太傅,谥号“成肃”。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