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田华

田华(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

田华
田华,原名刘天花,1928年8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共党员,1940年入伍,1990年离休,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原团长,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40年,12岁的田华参加八路军,作为抗敌剧社的文艺战士在各地进行宣传演出。1951年,因在电影《白毛女》扮演“喜儿”而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为新中国电影画廊带来经典形象。在1957年至1964年间,先后参演《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白求恩大夫》等影片,赢得电影界和电影人士的高度评价,由她塑造的共产党员形象也一度成为经典,因此成为一名专业演员。自1977年后拍摄的《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等影片,为中国电影塑造了一批有民族品质,有血有肉的新东方女性形象,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艺术家。1955年,田华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2010年,获第十九届金鸡百花奖“终身成就奖”;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16年,被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荣誉称号。

  • 本名田华
  • 曾用名刘天花
  • 性别
  • 国籍中国
  • 出生地河北唐县
  • 出生日期1928年8月3日
  • 毕业院校中央戏剧学院
  • 星座狮子座
  • 代表作品白毛女、法庭内外、寻找成龙
  • 职业演员
  • 主要成就第三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第十二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新时代国际电影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十佳电影女演员奖

早年经历

田华与雷烨(摄影师、烈士),赵烈 (摄影师、烈士)摄1928年,田华出生于河北省唐县一个农民家庭,原名刘天花。该名是由于当时的农村天花肆虐,她的父母听人说,如果给刚出世的孩子取名叫“天花”,就可以避免被传染,还可以避邪祛病,逢凶化吉。加之田华的排行是“天”字辈,故取此名。9岁时,母亲因长年劳累而患病离世,田华饱尝生活艰辛。上学后加入儿童团,经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曾到区里、县上参加过歌舞比赛。

1940年,12岁的田华离开家乡,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成为晋察冀军军区抗敌剧社儿童舞蹈队演员。时任剧社副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的汪洋,为她起了个艺名“田华”。

抗敌剧社时期

1946年,拍摄霸王鞭示范动作在抗敌剧社,由于合唱和“霸王鞭”是在各地演出必备的保留节目,田华开始学习并掌握了民间歌舞“霸王鞭”,前往各地进行表演。1941年下半年,田华前往联大联大文艺九队进行半年的文化和专业学习,首次接受艺术专业的理论学习。

1941到1943年,由于日寇对根据地的疯狂扫荡,田华和同志们投入了反扫荡斗争中,随部队频繁转移。1942年,田华首次参加政治攻势,进行文艺演出、直接喊话等活动。1944年4月4日,田华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敌剧社的生活,给了田华革命实践的锻炼和艺术表演的熏陶,让她很快成长为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在1940年到1949年,田华在30多个剧目中扮演主要角色或一般角色,其中主要有:儿童剧《清明节》《儿童闹学》《八路军和孩子们》;话剧《子弟兵和老百姓》《戎冠秀》《大清河》《战斗里成长》;秧歌剧《兄妹开荒》《大庆功》等等。另一方面,在队长郑红羽指导下,田华、华江两人合作编写群众文体教材《霸王鞭初步》,该教材于1945年10月在张家口出版,为普及霸王鞭这种文艺形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影经历

从影早期

田华从影时期照片(8张)1949年秋季,随解放队伍进驻北平的田华接到通知,电影《白毛女》剧组要来剧团选择演员,剧组人员在进行面试与造型化妆后,选定她扮演《白毛女》中的喜儿。

1951年,《白毛女》正式公映,田华由此从一名普通的部队文工团员转变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在公映后的第二年,她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顺访莫斯科、列宁格勒。电影节结束后,转到解放军电影代表团继续在上述两地访问。

1953年,田华随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哥本哈根参加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她曾带一小分队赴河北、山西为部队演出《妇女代表》,扮演女代表,获得三等功。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妇联第二届执行委员。12月,田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主要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毕业演出时,在话剧《暴风骤雨》中扮演童养媳张桂兰,在《小市民》中扮演女佣人波丽娅,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扮演朱丽叶。1955年,解放军实行军衔制,首次授衔田华少校军衔。

1956年8月,从表演干部训练班毕业后的田华留在实验话剧院,参加孙维世导演的《同甘共苦》排演。12月,回到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1957年到1958年,参演电影《花好月圆》《党的女儿》等。

八一电影制片厂时期

1959年,被借调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江山多娇》,前往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风暴》。同年,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任演员。

1960年到1964年,田华参演了多部话剧与电影,分别为话剧《比翼齐飞》《保卫和平》《霓虹灯下的哨兵》,电影《碧海丹心》《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等。1963年,晋升中校军衔。

1969年底,经历文化大革命风波的田华回到电影厂,参加外国影片配音工作。期间参与配音的电影有《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啊!海军》《吴哥的阴影》《翠堤春晓》等等,并担任译制片《阿福》的导演。此后,田华在1974年参加《雷雨之前》拍摄工作,1976年参加舞台艺术片《英嫂》拍摄工作,均担任不记名的副导演工作。

1977年开始,田华重新登上荧幕,参演电影《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峥嵘岁月》《法庭内外》《母亲与遗像》等,多次随电影代表团前往各国参加电影活动,参加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经验交流会代表大会等会议。

1983年至1986年,担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担任团长期间,率领八一厂演员剧团小分队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参演影片《通天塔》。

1990年3月8日,田华离休。

离休后经历

2018年“红色文化大讲堂”活动,为少先队学生戴上红领巾离休后,田华仍牢记为人民服务、为部队官兵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多次参加国家重要纪念和庆祝活动、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等活动,例如2009年音乐舞蹈晚会《复兴之路》;2011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等等。此外她还致力于公益事业,联合老艺术家们筹建希望小学,展开募捐活动。在2008年至2011年,参演《寻找成龙》《戒烟不戒酒》《飞越老人院》等电影。

2014年2月,因家人先后患癌,86岁高龄的田华决定复出,通过工作赚钱救治家人。在此期间,除了在电影中担任配角,她也曾承接商家开业剪彩和红白喜事司仪、嘉宾等工作。但她仍委婉拒绝他人捐款,并且谨慎筛选邀约,坚守个人底线。截至2024年2月,她参与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多项节目栏目,如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文艺晚会《中国梦·祖国颂——2021国庆特别节目》;2022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经典之夜”年度盛典等。另有参加由文联主办的百花迎春晚会,“与人民同行”特别节目等。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