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之伏羲
太昊出生于泗水雷泽,立都汶上、宛丘(今河南淮阳区),陈地在今河南淮阳,淮阳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后,其后裔属地渐次东移,《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因此华夏的祖先和首领太昊、少昊等被纳入到华夏的古帝序列中。
“嗥亦作昊”(《十三经论》)。之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的世系记载,上起太昊,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首领:炎帝、黄帝、少昊等;“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和民俗学研究的深入,这些世系将成为信史的组成部分。”(王立:谈《山海经》的人神差异)。
而《汉书·律历志》将太昊、少昊列入中国古史最完备的按五德相生顺序编排的帝王系统,为后来的各朝各代封建高层所认可,并遵奉不违。
《汉书》“太昊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后各种典籍、文献中又有:包牺、庖牺、伏戏、宓戏、牺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义、近义及通假字。应该说太昊确有其人,先为华夏部落联盟酋长,后与西来东进的伏羲氏东西合璧,融为一体,并称太昊伏羲氏,为华夏文化的共祖。
太昊是纯血缘伏羲氏族人,他的祖辈是三任帝嬟移,母辈是四任帝师嬟。太昊生于师嬟二十二年(戊子,公元前7593年),是纯血缘伏羲氏族的一位绝顶聪明的男子。
当时的社会制度是以女人为尊,男人从属于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长多数都是女人。只有极少数出类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资格被选为部落首领。太昊就是其中一个。
太昊·人王先祖公元前4354年,四任帝师嬟病死于宫中。师嬟去世后,族人推荐他即帝位,以癸丑年(公元前4354年)为太昊元年。
太昊是伏羲女娲政权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史书上曾留有许多记录,但由于天灾人祸的损毁,保留下来的很少,我们也只能从史书的引文和考古中获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执政115年,卒于前4239年。遗体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城北),尊号青帝、帝太昊。
伏羲雕像太昊执政时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太行山以东和山东半岛的山地,《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国,东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清楚地说明,当时伏羲女娲政权所统治的区域在中国的北方和东部,而在长江流域和岭南地区及西部高原,同时还活动着其它部族的中华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氏族联盟政权。
太昊初都于汶上(今山东济宁市西北),晚年时迁都于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