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泽民好学激进有抱负1900年,沈泽民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一个姓沈的家庭里,名德济,字泽民,笔名明心、罗美等。
沈泽民5岁时,母亲和哥哥就教他读书识字。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12岁时,他便考进浙江省立第三中学。1916年夏,沈泽民中学毕业,7月赴南京报考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被录取。
1920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半工半读。
1920年7月,为了寻求真理,沈泽民和好友张闻天一起东渡日本。
1922年1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
1921年4月,由兄长茅盾介绍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前最早的50名党员之一。
1922年1月沈泽民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委员,参与了团中央领导工作。
1923年在南京建邺大学任教,被选为青年团上海地委委员。
1923年底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并编《国民日报》副刊《觉悟》。
1924年1月13日,在上海全体党员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委员执行委员。
1924年任中共上海地委委员兼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宣传部干事。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任中共自己办的第一张报纸《热血日报》编辑。这期间,他一面从事工人运动,一面在平民女校、上海大学等处担任义务教员,为培养党的后备干部作出了贡献。
1925年10月赴苏联留学。
1926年春,沈泽民夫妇受党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7年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师。
1928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大会翻译工作。
1930年10月回到上海。
1931年1月7日,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3月,沈泽民受党中央的派遣,与夫人张琴秋秘密进入鄂豫皖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中共鄂豫皖省委书记,负责鄂豫皖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领导鄂豫皖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支援红军反“围剿”战争。在此同时,他还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
1931年4月,调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被中共中央指定为鄂豫皖分局书记。5月,受党派遣和夫人张琴秋共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5月6日,被任命为鄂豫皖省委书记。7月,代理中央分局书记。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11月20日,主持召开省委最高军事会议,作出一系列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12月29日,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25军。30日,主持召开省委紧急会议,谴责张国焘的严重错误,决定分散游击,打击入侵到根据地的敌人。
1933年1月主持召开中共鄂豫皖边区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书记。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负责全面领导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工作。
在艰苦转战的过程中,沈泽民身染疟疾。在当时缺医少药的艰苦环境里,他没能得到及时治疗。他一边承受巨大病痛的折磨,一边坚持在革命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1933年11月,为了向党中央汇报根据地工作和让战友治病,沈泽民含泪将患同样疾病的战友成仿吾同志扶上马送走。
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与新集(今新县)交界处的天台山芦花冲病逝,年仅34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