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李瑛

李瑛(唐玄宗李隆基次子)

李瑛
李瑛(?—737年),本名嗣谦,唐宗室。初封真定王,改郢王。李瑛是唐玄宗的第二个儿子,其母赵丽妃出身于音乐世家。开元三年(715年),李瑛被立为皇太子。开元二十四(736年)年十一月,玄宗宠妃武惠妃指使人告发太子李瑛“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大怒,欲废掉太子,被宰相张九龄谏止。张九龄罢相后,杨洄复构太子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琦等有异谋,玄宗召宰相谋议,李林甫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玄宗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废杀太子李瑛及李瑶、李琚等。受冤案株连,李瑛的舅家、前太子妃的娘家、李瑶的舅家等,均遭到贬职或撤职流放的处罚。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瑛及二王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唐代宗追赠李瑛为皇太子,追复李瑶、李琚为鄂王、光王。

  • 别名李嗣谦、李鸿
  • 所处时代唐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 逝世日期737年
  • 主要成就册封皇太子
  • 本名李瑛
  • 地位真定郡王—郢王—太子—庶人—太子(追封)
  • 籍贯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生母得宠

其父李隆基为临淄王时,在景龙二年(708年)至四年(710年)期间出任潞州别驾。其母赵氏原本是潞州的倡伎,能歌善舞。李隆基相当喜爱,纳为侧室,宠极一时。大约在此时,赵氏生下了玄宗的第二子李嗣谦(即李瑛)。

封王立储

唐中宗传说为韦后及安乐公主谋杀后,政局大乱,临淄王李隆基平定乱事,受封为平王。唐睿宗即位后,改元景云,册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景云元年(710年)九月,以皇孙的身份,册封真定郡王。其父登基后,先天元年八月,进封郢王;开元三年(715年)正月,被立为皇太子。开元十二年(724年),王皇后被废,赵氏成为三妃之一“丽妃”。开元十三年(725年),改名鸿,纳太子妃薛氏(即薛妃),是玄宗之女唐昌公主驸马薛锈的妹妹。

诬告赐死

其后,随着武惠妃受到唐玄宗隆宠,原本自皇太子时代就受宠的赵丽妃、皇甫德仪等嫔妃纷纷失宠,遭到疏远。失宠的赵丽妃于开元十四年(726年)过世,年三十四,谥号为“和”。玄宗后来宠幸武惠妃,生有数名子女,其中寿王李瑁宠冠诸子”,因此李瑛的太子地位时常遭到威胁。武惠妃及其女婿杨洄经常向玄宗控诉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过失。后来武惠妃更在玄宗面前危言耸听,说“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玄宗信以为真,勃然大怒,要废黜太子,宰相张九龄力谏:“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武惠妃派官奴牛贵儿做张九龄的工作,张九龄不仅斥责,还禀报玄宗,玄宗才有所感悟,暂时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武惠妃召唤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兄弟与薛锈入宫,说是宫禁有盗贼。三兄弟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披甲入宫时,武惠妃和杨洄却对玄宗说三兄弟兵变,已经杀入宫内,玄宗大怒,立刻将三兄弟及薛锈逮捕。此时张九龄已被罢相,玄宗问如何处置李瑛等,中书令李林甫对玄宗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于是在四月二十一日,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起被废为庶人,不久赐死于城东驿。民间因为其三人之冤,称之为“三庶人”。

身后事迹

李瑛被废黜后,玄宗将李俅过继给自己的长子李琮为嗣,其他几个儿子也由李琮代为抚养。天宝年间,李俨被封为新平郡王,出继承天皇帝李琮;李伸为平原郡王,李俻为太仆卿,李倩则下落不明。

唐代宗李豫即位后,为李瑛平反昭雪,恢复其“太子”称号。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