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林语堂

林语堂(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 中文名林语堂
  • 外文名Lin Yutang
  • 别名和乐、玉堂
  • 国籍中国
  • 民族
  • 出生日期1895年10月10日
  • 逝世日期1976年3月26日
  • 毕业院校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
  • 职业作家、学者、翻译家
  • 主要成就国际笔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出生地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
  • 血型AB型
  • 政党中国国民党
  • 配偶廖翠凤

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坂仔)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拿大学攻读,1922年通过转学分的方式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后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1923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结识了同在德国留学,后成为一代教育大家的厉麟似。1923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林语堂先生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5年,任教育部所属“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委员,并出版《末笔检字法》。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总编辑,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并出版《开明英文读本》。1929年,任中研院史学特约研究员,及上海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英文教授。1930年,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于上海成立,林语堂为发起人之一。1931年,任中研院西文编辑主任,及史语所兼任研究员。1932年创办《论语》半月刊,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编写范围与态度(翌年提出),提倡幽默文学。1933年3月1日,林语堂抓住萧伯纳逗留上海的时机,推出《论语》专号,刊登介绍萧伯纳的文章,为社会上的“幽默热”推波助澜。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7年,《苏东坡传》费时三年完成,是先生最偏爱的作品。1948年,赴巴黎出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文组主任。

萧伯纳、宋庆龄、蔡元培、林语堂、鲁迅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54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因林语堂与南洋大学校董发生分歧,仅上任半年。1966年定居台湾,出版《平心论高鹗》,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伪问题,引发红学辩论。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纂《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2年10月,《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编竣出版,林语堂视此为写作生涯巅峰之作。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出版《京华烟云》,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80岁。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