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当前位置:汉程网 >历史 >历史人物 >凌廷堪

凌廷堪(清中叶学者)

凌廷堪
凌廷堪(1755年-1809年),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歙县人。中国清代经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音律学家。凌廷堪6岁而孤,12岁弃学为商,偶于友人家见《唐诗别裁集》《词综》,携归研读,遂能诗词。弱冠后,始发愤读书。29岁至京师,从翁方纲习举子业,心慕其乡先辈江永、戴震之学,并究心经史。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成进士,自请改教职,选宁国府教授。嘉庆十四年(1809年),凌廷堪卒,终年55岁。凌廷堪毕生究心于经史,对古代礼制、职官、疆域、音律、历算均有通考。著《礼经释例》,分为饮食、宾客、祭例、器服等八类,因辞列例,考镜流源。又著《燕乐考原》,认为当世俗乐中经唐人燕乐而达于古雅乐。著作另有《校礼堂文集》《元遗山年谱》《梅边吹笛谱》《充渠新书》等。

  • 字仲子,一字次仲
  • 所处时代清朝
  • 民族族群汉族
  • 出生地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镇
  • 主要作品《礼经释例》、《燕乐考原》、《校礼堂文集》
  • 本名凌廷堪
  • 出生时间1757年10月2日巳时(9-11时)
  • 逝世时间1809年7月14日丑时(1-3时)

凌廷堪(1757~1809),安徽歙县人,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凌廷堪七岁那年,生母王氏为了让其就塾读书,卖掉了身上仅有的首饰。然而,家庭的贫困,使得凌廷堪无法继续学业,十三岁那年,遂辍学去学做生意。凌廷堪学做生意不久,就发现自己不具备经商的天赋,后来以写诗词为生。

乾隆四十二年(1777),二十一岁的凌廷堪学贾不成,又到书铺里做学徒。乾隆四十四年(1779),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凌廷堪毅然决定学习古文,于是挟书出游。

乾隆四十六年(1781),凌廷堪自歙县由杭州回校浦,客居扬州,开始撰写《元遗山年谱》初稿,时与阮元相识,成莫逆之交。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京师,名公世卿、通儒雅士时在京中者悉爰重交纳,居京数月,名噪一时。经程晋芳推引,受业翁方纲之门,致力于经史之学。

乾隆四十九年(1784)作客扬州,汪中与凌廷堪相见,辩论古今,深为折服。汪中赞扬说“今得君合十有七矣,”为人器重如此。乾隆五十一年(1786),孔广森、武亿相与订交,论学论文,志趣最洽。次年作客扬州,与秦恩复、刘台拱、焦循、李钟泗以及章实斋等有交往,是年撰《礼经释例》初稿。乾隆五十五年(1790)出朱珪之门,在此期间得识藏书家鲍廷博。嘉庆元年(1796)《元遗山年谱》成书。后应阮元之聘教授其子阮常生。

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凌廷堪出游四方,除了京都、扬州外,还去过南昌、开封、江宁、杭州、淮安、仪征、蒙城等地。但他一直心系海州板浦。虽身在异乡,却常和板浦的好友书信往来,问寒问暖,切磋学问。十六年间,他十次回板浦省亲。

凌廷堪通往仕途的道路一直很不顺利。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起应顺天乡试,连续两科不中。第三次应京兆试,只中了个附榜。乾隆五十四年(1789)第四次赴考,才举江南乡试。第二年(1790)参加会试,中式第四名,结果复试时以头场首艺磨勘,又被停止参加殿试。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补殿试,才被取三甲第二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虽不能入翰林,也还可以外放知县。但几天后,凌廷堪主动具呈吏部,要求改教职。乾隆五十九年(1794)十月,部选得安徽宁国府教授缺。第二年(1795)三月,凌廷堪从杭州去宁国府赴任,并派人回板浦将母亲接到学署奉养。

凌廷堪所结交皆一时名士,朋友中与江藩交往最密,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为其撰写的传记也最详审、最富深情,文中结尾处不胜感慨地说:“嗟乎,君冷宦无家,白头乏嗣,虽死故乡,实同旅殡,亦生人之极哀也已!”读之令人泫然。凌廷堪所教学生中,阮常生、胡培翚、张其锦是其佼佼者。

嘉庆十四年(1809)六月初一日晚,凌廷堪吃饭时突然跌倒,随后不能言语。次日丑时,凌廷堪病逝,葬于歙县梅山十亩园。

点击展开更多人物信息